水平层状介质瑞利波多模式速度频散和椭圆极化频散特征物理模拟研究

来源 :西南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rbwqw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瑞利波勘探法是工程物探中的重要方法,具有无损、快速、经济、有效等优势,利用其频散特性可以详细、客观地提供地层变化的地质资料。作为浅地层勘探的重要方法,瑞利面波法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方面不断取得突破,就瑞利面波的速度频散特性而言,理论上在层状介质中瑞利面波存在多模式现象,针对多模式频散特性的探索一直是瑞利面波研究领域中的焦点。除此之外,瑞利面波的多分量动力学特性—椭圆极化运动,也颇受研究者的关注。从解析解和数值模拟的角度研究瑞利面波的理论较为广泛,而从另一个角度,物理模拟方面进行的研究相对较少。物理模拟实验研究是实验室研究地下地质结构的重要方法,有着数值模拟等方法无法比拟的优势,因此,为加强物理模拟领域对瑞利面波的探索,本文从物理模拟方向入手进行研究。其中,虚拟仪器技术的使用在实验中起到重要作用,因其高精度、高质量的数据采集技术,对瑞利波多模态频散的展现和多分量瑞利面波的获取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可行性。此外,利用多分量的换能器从不同的方向获得地震波信息,为瑞利面波椭圆极化特性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持,有助于减少地震勘探的多解性。基于此,本论文通过超声地震物理模拟实验,以模型相似理论为基础,从超声波和超声换能器特性出发,针对实际工程勘察中常见的地质结构,建立多种二维物理模型,运用时域分析、f-k域波场变换和H/V谱比法等分析方法,探索在水平层状介质中多模式面波频散曲线的形态特征和椭圆极化特性。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水平层状介质中瑞利面波存在多模式现象,对多模式面波频散信息进行判断和分离,有助于提高对浅地表速度结构的勘探精度,但对于水平层状介质的表层上覆为高速介质时,实验中未发现高阶模式瑞利面波的存在,除此以外,研究中其他层状介质都存在多阶的瑞利波模式。同时,实验发现层状地层中“之”字型频散曲线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与瑞利面波的多阶性有关;通过对瑞利面波不同模态特性的研究,有利于在频散能量图中正确地识别面波不同模式,为数据处理及获得正确的反演结果提供基础。此外,根据实验所得数据通过H/V谱比法计算得到的瑞利面波椭圆极化率与模型介质的泊松比成反比,与其速度频散特性对地层信息的反映具有一致性,该实验研究结果与相关理论研究相一致,因此,利用瑞利面波椭圆极化频散特征,能够切实有效地分辨出地层的速度或泊松比结构。本论文通过物理模拟实验,对瑞利面波在层状介质中的多模式速度频散、能量分布,及椭圆极化特性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结果丰富了物理模拟领域对瑞利面波特性的研究,为实际工程运用中的瑞利面波勘探提供理论支持,同时对深入了解瑞利面波基础理论及扩展工程应用范围具有重要价值和参考意义。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地下工程建设的持续发展和扩大,TBM因其高效的施工效率而得到广泛的应用。盘形滚刀位于TBM最前端,在TBM掘进时与岩石直接接触,工作环境极其恶劣,磨损速率极高。为提高滚刀使用寿命,需深入研究滚刀磨损的机理和规律。滚刀磨损受地质环境、施工参数、滚刀的形状和材质等多因素影响,涉及参数众多,仅依靠TBM施工现场数据难以建立较为全面的理论体系,因此利用试验台进行室内试验还原TBM滚刀破岩过程、研究
盐酸四环素(TC)是一种广谱抗生素,由于高浓度的盐酸四环素具有较强的抗炎作用,且价格低廉,在医疗行业被大量使用,常作为饲料添加剂或疾病防治被用于畜牧业或水产养殖行业。由于人们对抗生素的错误认知及处方药管理不严格,导致抗生素的滥用,其在水环境中的残留严重超标,而且盐酸四环素的结构复杂难以降解,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地危害。因此,对水环境中抗生素的处理刻不容缓。本试验采用Fenton和电-Fe
高速远程滑坡作为一种破坏力极强的地质灾害现象,常表现出巨大的体积、超常的高速度、难以预料的超常滑距、巨大的能量、异常高的流动性。在川藏、滇藏铁路以及中巴、中尼经济走廊的重大工程活动中,以青藏高原为背景的复杂地质环境条件下所孕育的巨型潜在崩滑地质灾害,已经成为一项重大的工程地质问题。本文以塔合曼巨型古滑坡现场调查为基础,根据平面撒开型高速远程滑坡案例的边界条件特点,开展基于颗粒柱体坍塌的物理模型实验
随着我国交通运输业的不断发展,多层次的铁路网已经基本形成,铁路隧道建设过程中,高地应力软岩隧道所面临的问题也愈加复杂,不仅威胁隧道施工安全,同时在后期运营过程中也存在一定隐患。因此,对高地应力软岩隧道支护方法的研究具有实际工程意义。(1)本文以康定2号隧道工程为依托,首先介绍了康定2号隧道的工程地质情况,并分析了隧道的应力、变形特征以及支护方案。康定2号隧道处于高地应力区域,地质构造情况复杂且岩性
海通水泥厂位于西藏自治区昌都市芒康县宗西乡海通沟,调查发现水泥厂右岸Ⅱ区DE段边坡上部出现多条宽大裂缝,坡体表层发生蠕滑变形,局部失稳滑塌。边坡的变形失稳将对海通沟水泥厂的生产运行产生极大安全隐患。因此,对芒康县海通沟水泥厂右岸边坡的失稳模式和变形规律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芒康县海通沟水泥厂右岸边坡为研究对象,结合研究区域的自然地理条件和工程地质条件,通过极限平衡法和有限元法分析了边坡的稳定性
目前铁路工程建设和运营期间轨道控制网(CPⅢ)外业测量工作任务繁重,而且最常用的CPⅢ控制网数据采集软件仍存在几个缺点:基于计算机或者掌上电脑开发,在野外进行测量工作时,设备携带过于不便,且价格较为昂贵;通讯方式为有线模式;不包括数据处理和平差功能;仅用于CPⅢ平面控制网测量。针对上述问题,本文考虑基于智能终端平台研制一款全新的CPⅢ数据采集与处理一体化软件(简称CPⅢDMAIS)。首先,本文按照
随着川藏铁路建设的有序推进,沿线的岩屑坡加固问题日益突出。岩屑坡属于冻土地貌,在寒冻风化的作用下,岩石不断的崩解与破碎,并不断堆积在边坡表面。其虽然在自然状态下能保持自身稳定,但在人工开挖、地震、冻融等作用下有着较大失稳风险。传统加固支护方案如挡土墙等,并不能有效的对其进行加固,甚至会出现“边挖边溜”的窘境,因此迫切需要提出合理的岩屑坡加固方案。本文分析了传统加固措施的缺陷,并结合岩屑坡自身特性,
涎流冰是川藏铁路沿线地区广泛发育的一种地质灾害,其形成受气温、地下水埋藏条件、地形地貌条件及人类活动的影响较为明显。研究其发育机理及控制因素对于工程中灾害防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在对野外涎流冰调查数据分析的基础上,统计了海拔、坡向、地下水位、地形起伏度、汇流面积、覆盖层厚度、含水层厚度等条件下涎流冰分布规律,通过Google卫星图像上野外涎流冰标点分布,分析了其在不同坡型下的分布特征。在对统计
川藏铁路建设对于改善沿线交通基础设施条件、促进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全线长度大于30km的隧道有多座,某些隧道长度甚至超过40km,而目前我国尚无40km以上铁路隧道建设及其测量控制的经验。鉴于此,本文针对超长铁路隧道洞内平面控制测量中的一些关键技术问题进行了相应的实验研究及探讨,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分析了隧道洞内平面控制网测角误差的主要来源,设计了超长铁路隧道洞内平面控
为保证桥梁结构的正常运营和安全,对桥梁状态进行监测并及时采取有效维护措施是十分重要的。目前,应用于实际工程的桥梁健康监测系统积累了海量桥梁状态信息,但桥梁状态评估仍以人工检查数据为主,桥梁健康监测数据未得到充分利用。另外,现阶段大部分桥梁的维护工作主要依据现有的相关规范和标准。尽管规范和标准规定了每类桥梁的检测周期,但不同构件的重要性、环境条件、受力状态均不相同,且这些特性在桥梁生命周期内会发生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