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针治疗缓解CCI模型大鼠的疼痛和抑郁并抑制ACC脑区中ERK1/2的活化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li35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电针通过给予脉冲电流刺激穴位,是一种有效的止痛治疗方式。许多脊髓上结构,包括前扣带回皮层(ACC),参与电针抑制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作用机制。ACC脑区中的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1/2(ERK1/2)在调节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情感反应中起重要作用。在本研究中,研究电针刺激大鼠的“足三里”、“阳陵泉”对慢性缩窄性损伤(CCI)诱导的痛觉过敏和抑郁行为的影响,同时探索电针引起CCI模型大鼠ACC脑区中ERK1/2的活化水平的变化情况。  方法:  1、观察电针对CCI大鼠的痛觉过敏的影响。将SD大鼠随机分为四组:对照组+假电针组(Control+shamEA)、对照组+电针组(Control+EA)、CCI造模组+假电针组(CCI+shamEA)、CCI造模组+电针组(CCI+EA)。每组分别于术后第1天至14天同侧给予电针刺激治疗。分别于术前、术后第1、3、5、7、10、14、21、28和35天测量热缩足反射潜伏期(PWL)和机械缩足反射阈值(PWT)。  2、观察电针对CCI大鼠的抑郁行为的影响。将SD大鼠随机分为四组:Control+shamEA、Control+EA、CCI+shamEA、CCI+EA。每组分别于术后第1天至14天同侧给予电针刺激治疗。分别于术前、术后第7、14、21、28和35天用FST来测量悬浮时间。  3、观察电针对CCI大鼠ACC脑区中ERK1/2活化水平的影响。将SD大鼠随机分为四组:Control+shamEA、Control+EA、CCI+shamEA、CCI+EA。每组分别于术后第1天至14天同侧给予电针刺激治疗。用蛋白电泳和免疫组化分别于术后28天、35天检测ACC脑区中ERK1/2活化水平的变化。  4、观察ACC内注射U0126对CCI大鼠痛觉过敏和抑郁行为的影响和ACC脑区中ERK1/2活化水平的影响。CCI造模,分别从术后第21天至27天或术后第28天至34天注入U0126或DMSO。分别检测术后第28天、35天的PWL和PWT、FST的悬浮时间。用蛋白电泳分别于术后第28天、35天检测ACC脑区中ERK1/2活化水平的变化。  5、观察CCI大鼠中ERK1/2活化的亚细胞定位。CCI造模术后7天取材,免疫荧光双重染色方法检测p-ERK1/2在星形胶质细胞(GFAP)、小胶质细胞(Iba1)和神经元(NeuN)中的表达情况。  结果:  1、早期规律和持续的电针治疗(术后第1天至第14天),可减轻CCI诱导的热和机械性痛觉过敏,和CCI+shamEA组相比,在术后第5天有统计学差异(p<0.05),作用均持续超过术后35天。  2、强迫游泳实验结果显示,CCI引起大鼠术后28天和35天悬浮时间增加(p<0.001),早期规律和持续的电针治疗(术后第1天至第14天)可逆转CCI诱导的大鼠悬浮时间的增加(p<0.01)。  3、蛋白印迹和免疫组化的结果均显示,在CCI术后28天和35天,ACC脑区中p-ERK1/2的表达上调,与Control+shamEA相比(p<0.001);早期规律电针治疗,可抑制CCI引起的ACC脑区中ERK1/2的活化(p<0.05)。  4、蛋白印迹显示,CCI术后第21天至第27天持续向ACC中注射U0126,可抑制CCI引起的术后28天和35天ACC中p-ERK1/2表达的增加(p<0.001)。对CCI引起的热和机械痛觉过敏没有影响。但可显著逆转CCI诱导的术后第28天和第35天大鼠的悬浮时间的增加(P<0.01)。  5、免疫荧光双重染色显示在CCI大鼠的ACC脑区中p-ERK1/2和神经元标志物NeuN共表达,与小胶质标记物Iba1或星形胶质细胞标记物GFAP无共表达。  结论:  在CCI大鼠早期(CCI建模后1到14天)规律和持续的电针治疗,对于缓解痛觉过敏和抑郁行为是一种有效的治疗策略。早期电针治疗阻断了CCI诱导的ACC脑区神经元中ERK1/2的活化,该作用可能参与电针治疗缓解CCI大鼠抑郁症状的机制。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