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浒”文化的历史源头乃是北宋末年的宋江起义,但在其后数百年的流传演变过程中,史实的成份基本上散失殆尽,更多的是社会人群的幻想和虚构等艺术加工。不同群体将自己对于社会、历史、人生的理解融入了对“水浒”的接受传播中,使得“水浒”在不同的群体中展现出不同的面貌。尤其是明清时期,自从小说《水浒传》出现以后,各社会阶层对于“水浒”的接受传播更加热烈,接受群体范围扩展,接受方式增多,认识也是千差万别,堪称“水浒”接受史上的黄金期。按照社会角色和文化构成的不同,水浒的接受主体大致可以分为统治者、文人、民众等三类。明清时期统治者对“水浒”的接受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明统治者基本上是以较为宽容的心态来接受“水浒”:编创戏曲、刊印阅读小说、模仿应用,等等。虽然没有大力提倡但也未曾严令禁毁。从明末起,社会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阶级斗争加剧,不少起义者学习模仿梁山行事,这使得统治者对“水浒”痛恨不已,遂展开禁毁。有清一代,统治者对“水浒”的禁毁连续不断,愈禁愈严,甚至载入国家法令当中。但是,另一方面,统治者又很喜爱“水浒”,阅读小说、欣赏乃至改编戏曲。这一矛盾现象的背后折射出统治者复杂的心态:就社会角色而言,统治者必须以维护社会安定、维护政权稳定为出发点,禁绝一切有可能动摇统治的事物;作为个人,统治者也是人,也有精神需求娱乐需求。这种矛盾复杂的心态不仅是对“水浒”,而是作用于文化整体。文人群体对“水浒”的接受极为复杂,他们创作小说戏曲、评论改编、续写仿作,掀起了社会上一阵阵“水浒”接受热潮。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一方面,文人群体与统治集团有着密切的联系,他们对“水浒”的认识多从政治角度出发,随着社会局势的变化,或赞扬忠义,或斥为盗贼,或鼓励学习效仿,或要求以之为鉴,与统治者的政策基本一致。这反映了文人群体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难以消解的政治情结。另一方面,文人又是文化的直接传承者,有其独立的一面,他们对于“水浒”的艺术价值给予极高的评价,极大地提高了小说的地位,带动了后来的小说创作、评点。民众处于社会下层,受上层统治思想影响较远,,他们对“水浒”的接受更多是从生活实际出发,具有现实、功用的特点。有关“水浒”的民间传说、戏曲、说唱、俗语等与文人创作大异其趣,更多地反映了民众对现实的认识,流露出民众渴望改变自身处境的心理和对英雄的崇拜心理。不仅如此,民间的“水浒”是活生生的,民众把“水浒”融入了生活当中。各种游戏、表演当中都有水浒人物的身影。民众对“水浒”的接受带有诙谐戏谑的特点。他们通过对“水浒”的接受,缓解着现实生活中的艰辛苦难。各种起义队伍秘密会社更是直接实践“水浒”的形式与精神,成为“水浒”接受群体中特殊的一支。统治者、文人、下层民众对“水浒”的接受各有特点,又相互作用,构成了不断发展变化的“水浒”接受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