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药红禾麻农艺性状、产地加工及扦插繁殖研究

来源 :贵阳中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wer3217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红禾麻为贵州苗族常用药物,为荨麻科植物珠芽艾麻Laportea bulbifera(Sieb.et Zucc.)Wedd.的新鲜或干燥全草。具有祛风除湿、活血化瘀的功效。红禾麻为贵州同济堂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民族药润燥止痒胶囊的主要原料药之一。栽培红禾麻已成为红禾麻药材的主要来源之一,不同个体的红禾麻药材产量和质量存在一定差异,这为红禾麻优良品种选育提供了物质基础。中药材质量的稳定可控是其临床疗效的重要保证,因此,控制药材质量必须从药材生产的源头抓起,而繁殖方式和产地加工是影响栽培中药材质量的两个关键环节。为了促进品种选育、产地加工和扦插繁殖工作的实施,本论文采用相关分析、通径分析等方法探索影响红禾麻产量和质量的主要农艺性状,采用多重比较和主成分分析的方法研究不同加工方法对红禾麻质量的影响,并对扦插繁殖进行初步研究,以期为红禾麻规范化种植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①对贵州种植的60份单株植物的16个主要农艺性状和9个产量、质量指标进行测定,并通过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及通径分析。②通过对的60份红禾麻样本15个主要农艺性状和8个产量、质量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与聚类分析。③通过对来自修文种源和松桃种源栽培一年、两年的四类红禾麻的重要农艺性状、产量和质量指标进行变异性分析、多重比较分析。④通过对红禾麻不同部位进行不同干燥处理后得到的42份样品进行多重比较、相关分析以及主成分分析。⑤采用不同浓度(50、100、150、200mg/L)的3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吲哚乙酸(IAA)、吲哚丁酸(IBA)、萘乙酸(NAA))分别对红禾麻茎中段浸泡处理不同时间(1、2、3、4h),经过45d的生长后,调查其生根率、根数、根长、根系效果指数、叶片数、新茎数、新茎长等生长指标,并进行多重比较和主成分分析。  结果:①12个主要农艺性状以及8个产量、质量指标之间存在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的相关性;单株主茎数、最大展幅宽、叶长、块根数、块根长是地上生物量干重的主要影响因子;单株主茎数、块根数、块根长是地下生物量干重的主要影响因子;单株主茎数、最大展幅宽、叶长、块根数和块根长是总生物量干重的主要影响因子。最大展幅宽、叶长、块根数是总黄酮、浸出物含量的主要影响因子,且产量指标和质量指标之间没有相关性。研究分析认为,单株主茎数、块根长、叶长、最大展幅宽、块根数、株高可作为红禾麻高产选育的主要参考性状;在适当控制主茎粗、叶宽、株高的基础上,最大展幅宽、叶长、块根数可作为红禾麻优质选育的主要参考性状。②栽培红禾麻的农艺性状差异较大,遗传表现丰富,多样性指数最高的是叶长宽比,最低的是总生物量干重。对15个主要农艺性状和8个产量、质量指标的主成分分析表明,前8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85.707%,可以概括15个主要农艺性状和8个产量、质量指标绝大部分的信息量,各主成分能分别反映红禾麻各性状信息,第一主成分反应产量,第二主成分反应茎叶,第三主成分反应叶片数,第四主成分、第六主成分、第八主成分都反应药材质量,第五主成分反应叶长宽比,第七主成分反应根粗。通过聚类分析可将60份样本划分为4大类群,第Ⅰ类群和第Ⅱ类群为在红禾麻选育中属于较差的亲本类群材料,第Ⅲ类群和第Ⅳ类群可作为栽培红禾麻优质、高产育种的亲本类群材料。③X-2的地上生物量鲜重、地上生物量干重、地下生物量鲜重、地下生物量干重、总生物量鲜重、总生物量干重、浸出物含量都极显著(P<0.01)的高于X-I、S-I、S-2。分析结果显示,X-2具有较高的产量和质量优势,X可作为红禾麻栽培基地建设的首选种源,且建议红禾麻需栽培两年或两年以上再采收。④不同部位的总黄酮含量:叶>花序>地上部分>茎>果实>珠芽,不同部位的浸出含量:花序>叶>珠芽>地上部分>茎>果实。在一定加工温度范围内,随着加工温度的上升,叶的总黄酮、浸出物含量与地上部分总黄酮、浸出物含量呈极显著(P<0.01)的正相关性,茎的总黄酮、浸出物含量与地上部分总黄酮、浸出物含量无相关性。综合评价结果显示,红禾麻60℃烘干的综合得分最高,在生产上红禾麻药材干燥温度以60℃烘干为宜。在加工温度40℃~60℃范围内,随着加工温度的上升,红禾麻叶中总黄酮、浸出物含量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加,从而引起地上部分总黄酮、浸出物含量的增加。⑤3种生长调节剂的不同浓度对红禾麻扦插繁殖的影响不同,不同处理时间对红禾麻扦插繁殖的影响不明显,但都高于对照组,且以NAA200mg/L处理4h的综合得分最高,为1.5838,为最佳插穗处理条件。  结论:通过红禾麻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质量指标的评价研究、不同加工方法对红禾麻不同部位总黄酮、浸出物含量影响研究、红禾麻扦插繁殖的研究,丰富和完善了红禾麻栽培生产中的相关技术和方法。为其规范化生产提供了详实的试验数据,并为进一步完善栽培生产技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