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池”作为园林中不可或缺的景观,早在先秦时期就引起了文人的注意。在经过了先唐时期的萌芽再到中唐士人特别是白居易对“池”的发展,使得“池”渐渐发展成为具有自己特殊象征意味的意象。到了宋代,“重文抑武”的政策使得文人士子社会地位提高、物质生活丰富,从而使得文人造园风气盛行,再加上宋人对白居易所创造的“池”上境界的追慕和对中晚唐以来流行的“壶天境界”的向往,“池”意象在宋诗中频频出现且呈现出其自身独特的特点,更具全面性、传承性和开拓性,呈现出清、活的审美特征。宋代诗歌中的“池”意象承载了宋诗对前代特别是对唐诗的承继与革新,在宋代呈现出一份特有的闲适面貌,丰富了宋代诗歌的表现内容与情感内涵,为宋代诗歌创造了闲适自得、幽深狭窄的意境。宋诗中的“池”意象实际上是宋代士人心态和时代精神的反映,蕴含了宋代士人的归隐思想,反映了宋代佛释道三家融合的思想潮流,同时也对“宋型”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研究宋代诗歌中的“池”意象,不仅有利于我们更好的认识“池”在园林文学中的发展及其形成意象后所蕴含的象征意义,也有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和研究宋代文学作品,更有利于我们了解宋代文人的生活乐趣、精神境界和理解“宋型”文化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