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探讨建立外阴鳞状上皮内病变(Vulvar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动物模型。2.通过检测聚焦超声对外阴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动物模型外阴皮肤中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及突变型p53(Mutant type p53,mtp53)表达的影响,从而探究聚焦超声治疗外阴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的作用机制。方法本研究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探究外阴鳞状上皮内病变动物模型的建立;第二部分:探讨聚焦超声治疗外阴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模型的疗效及作用机制。1.于重庆医科大学动物实验中心购70只SPF级雌性SD大鼠,将70只SD大鼠分成4个组,即:空白对照组(10只)不给予任何处理,机械刺激组(10只)给予SD大鼠外阴皮肤单纯机械刺激,丙酮组(10只)给予外阴皮肤单纯涂抹丙酮溶液,机械刺激+二甲基苯并蒽(7,12-Dimethylbenzanthracene,DMBA)丙酮实验组(模型组,40只)给予外阴皮肤机械刺激联合涂抹0.5%二甲基苯并蒽(DMBA)丙酮溶液。每周于固定时间给予各组相应实验处理,共14周;观察至18周。动态肉眼观察外阴皮肤变化情况并于6、8、10、12、14、18周取大鼠外阴皮肤组织,光镜观察大鼠外阴皮肤变化情况。2.建立28只模型大鼠并随机分为实验组(n=14)和对照组(n=14),两组SD大鼠均给予聚焦超声治疗,但对照组超声治疗仪无功率输出。两组SD大鼠治疗后4周,外阴皮肤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免疫组织化学法和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检测HIF-1α、VEGF及mtp53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1.空白对照组、机械刺激组及丙酮组大鼠各个时期形态学及组织病理学变化无明显差异。模型组SD大鼠在第14周70%(28/40)出现了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Low 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 lial lesion,LSIL)改变,27.5%(11/40)出现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High 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HSIL)改变,造模成功率达97.5%。2.聚焦超声治疗后4周,实验组大鼠92.86%(13/14)外阴皮肤基本恢复正常,7.14%(1/14)仍表现为LSIL;对照组28.57%(4/14)大鼠仍为LSIL,71.43%(10/14)大鼠进展为HSIL;实验组大鼠外阴皮肤中HIF-1α、VEGF及mtp53的表达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1.通过采用单纯机械刺激联合0.5%DMBA丙酮溶液涂抹法可以成功诱导雌性SD大鼠建立外阴鳞状上皮内病变动物模型。2.聚焦超声能安全有效地治疗外阴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可通过降低大鼠外阴皮肤中HIF-1α、VEGF及mtp53的表达,改善局部外阴组织微环境,从而有效治疗外阴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和阻止病变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