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石爆破地震波的成分构成与演化规律

来源 :武汉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lcimerq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利水电工程、矿山开采、交通建设、市政工程等诸多工程领域均涉及到岩石爆破,而爆破地震效应作为公认的爆破公害之首,其预测、评价与控制历来是岩石爆破领域中的重点研究课题,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不少成果。但是,目前对爆破振动的预测与控制及现有的安全判据均未将波型考虑在内,而不同类型的波具有不同的运动特性与作用机理,势必引起结构不同的响应特征或破坏模式,忽视爆破振动中波构成类型的分析,一方面会误导对结构破坏机制的认识,另一方面也会对结构的安全评价做出误判。因此,极有必要开展岩石爆破过程中地震波的成分构成与演化规律的研究,以明确爆破振动中不同波的相对权重及作用机理,进而更有针对性地预测与控制爆破振动的危害,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本文围绕“岩石爆破地震波的成分构成与演化规律”这一研究课题,基于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及现场爆破试验等相互结合的方法,开展了一系列研究,主要的研究内容及研究成果如下:(1)基于岩石爆破机理、弹性动力学、应力波传播等基础理论,简要阐释了爆破地震波的形成、分类与特征,综合分析了爆破地震波的震源特性和传播效应,同时借助地震学中极化偏振滤波的思想,提出了一种基于偏振方向的预判快速判别爆破地震波成分构成的方法。(2)全面分析了爆破诱发S波的机理和影响因素,同时通过对三种典型数值模型计算结果的比较,验证了爆破诱发S波的各类影响因素,并对S波的模拟方法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爆破诱发S波的因素众多,总体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爆源激发的S波,属初生S波,内在原因在于炸药爆轰的非对称膨胀,而延长药包主要归因于炸药的有限速爆轰;第二类是界面处因波型转换而形成的次生S波;第三类是炮孔近区岩体的非连续剪切变形、破裂、或相对滑动等引发的S波。对于爆破诱发S波的模拟,需综合反映爆破近区岩体的非线性及非连续变形或破裂行为,基于非连续-连续耦合的弹塑性损伤模型可以较好地揭示爆破诱发S波的各影响因素。(3)从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现场试验三个方面,综合研究了爆破诱发Rayleigh波(R波)的机理及其在自由表面的成长发育特性。结果表明:对于埋藏炸药源,R波并非立即形成于炸药源正上方,而是随着震中距r逐渐成长发育,于r≈0.6h(h为药包埋深)处开始形成,r>2.0h时,可以初步识别到R波,当r达到约5.0h时,R波发育充分且可被明显识别;对于埋藏球药包,地表爆破振动主要包括P波和R波两种成分,其中水平向的振动基本由P波引起,随r增大,R波将主导竖直向的振动;对于埋藏柱药包,地表爆破振动主要包括P波、S波和R波三种成分,但当R波充分发育时,S波的分量很微弱,且易被R波覆盖,而P波和R波相对权重随r的演化与球药包的爆破类似。(4)基于三个现场爆破试验,研究了垂直爆破孔诱发地震波的成分构成与演化规律,分析了不同位置或不同方向上各种波的相对权重及主导运动的波型,初步划分了不同波的影响作用区,并借助FSWT时频分析技术,探索了爆破地震波的成分构成与频谱结构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垂直孔爆破中,地表爆破振动主要包括P波、S波和R波三种成分,且三种波的相对权重会随波的传播而发生改变;P波在近、远区均为重要成分,且随震中距r增大,其运动逐渐偏向水平向,基本为水平向振动的主导波型;S波仅在近区有相当的分量,从柱药包的辐射模式来看,当r(40~45)h时,竖直向振动的主导波型由P波转换为R波。爆破振动频谱曲线的多峰特征与波的构成类型之间存在依赖关系,爆破振动频谱结构随波传播的改变,一定程度上可归因于爆破地震波不同成分波之间相对权重的演化。(5)基于一组现场爆破试验,结合数值模拟,研究了一类水平光面爆破孔诱发地震波的成分构成及衰减特征,同时分析了相应典型波形的时频谱,并简要探讨了一般轮廓爆破诱发地震波的特性。结果表明:在水平光面爆破中,对于光爆孔同平面上的测点,P波的运动基本可忽略,主要包括S波和R波两种成分,其中水平向的振动主要由R波引起,而竖直向的振动由S波和R波共同引起,近区竖直向的振动由S波主导,但S波的几何衰减较快,当水平比例距离SD达到约22.5 m/kg1/2时,R波成为竖直向振动的主导波型;对于光爆孔平面外的测点,P波的作用不可忽略,若测点距离光爆孔平面足够远(即深度h足够大),P波将成为主导波型。水平光面爆破诱发地震波的成分构成也与其频谱结构之间存在一定的内在关联,爆破地震波的构成类型与其频率成分之间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其他文献
微分方程的边值问题在工程和物理等应用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因此对这样的问题给出有效的数值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的应用价值.本文针对一类半线性高阶多点边值问题和一类二维半线性变系数椭圆边值问题,分别建立了四阶紧有限差分方法并给出了有效的单调迭代算法用于数值求解. 本文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我们首先对一类半线性二阶多点边值问题给出了数值解法.用四阶紧Numerov方法将其离散为紧有限差
生物传感平台的开发在研究环境中生物标志物的识别和临床诊断的应用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目前,存在多种形式的基于核酸的生物传感器,从简单的DNA双链结构到可以响应刺激的多维核酸纳米结构。因核酸纳米结构具有可编程性、空间可组织性以及生物相容性等性质,现已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研究中,如生物传感与成像、疾病诊断和治疗。然而,如何实现细胞内生物分子标志物的灵敏监测依然有待探究。基于此,本论文将利用DNA纳米框架结
随着纳米技术的快速发展,纳米材料已经被广泛地应用到各个研究领域,主要包括环境监测、食品安全和生物医学等领域。然而,为了解决纳米材料在各研究领域应用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以及进一步拓展纳米材料的应用范围,仍需要开发新型的多功能纳米材料。每年由于细菌感染引起的疾病给全人类的生命安全带来严重的威胁。细菌的有效诊断和治疗能够抑制由于细菌感染所带来的危害。近年来,研究工作者将纳米材料应用于细菌的诊断和治疗,并已
光场调控对发挥光子作为信息和能量载体的独特优势至关重要。对于光场可以进行有效的空域调控,尤其重要的是对于光场相位和偏振状态两种主要属性的调控,进而建立一个具有神秘性质的新型空间结构光场,为我们在操控光传递行为时的应用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液晶的光学各向异性、高透过率及可以实现复杂的结构等性质使它在光学器件中得到广泛应用。由于液晶器件的制造工艺能够集洁净度、简洁性、通用性、廉价性和易用性为一体,推动液
北京是明代的都城,也是中原东西文化交汇要冲,法海寺就坐落在北京西郊,是有皇家背景的寺院,在佛教盛行的明前中期建成,在佛教史和艺术史中都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法海寺以它现存的明代壁画而闻名于世,壁画呈现了明代宫廷文化、宋元美术遗风,汉藏文化交流、中外文化交流,儒释思想融合的丰富图景。其中大雄宝殿北壁的《帝释梵天礼佛图》中的二十诸天图像中包含着典型的明代宫廷艺术特征,注重写实性、叙事性、政治性等;画面中
与内陆地区风资源相比,我国海上的风资源总量比陆地多出20%-40%,同时还具有风速高、风速稳定、发电量大等优点。在全球风力发电正朝着海上大容量的发展趋势下,机组功率不断增大(≥10MW),然而机组发电机输出端电压多数仍采用690V电压等级。此时机组通常采用多变流器并联的方式,以满足电流、功率不断增大的需求(并联台数≥5)。随之而来的机组变流器结构变的更加复杂、提高了装机和运营成本、降低系统功率密度
自党的十九大以来,全球正经历百年未遇的巨大变革,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加速了这种变革。中国已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必须尽一切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尽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大科学的进步不仅体现在科研活动的扩展上,而且还体现在不同组织之间科学合作关系的创建上。科学合作在科技知识的产生中起着关键作用,而科学研究创造的科技知识对于企业的技术创新尤为重要。长期以来,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围绕企业参与科学合作进行
低成本、高效率、稳定性好的光催化剂因其在太阳能转换和利用方面的潜在应用而备受关注。传统光催化剂存在光激发电子空穴复合率高、可见光响应范围窄、成本高、光利用率低等缺点,严重限制了光催化效率。石墨相氮化碳(CN)作为一种非金属有机半导体光催化剂,由于其独特的特性,如丰富的地球储量、易于制造、可见光响应、化学稳定性和有利的分解水电位等,已被广泛应用于光催化分解水。然而,通过直接热缩聚含碳、氮及氢原材料制
能源危机迫使我们寻求更高效、更环保的能源材料。其中核燃料具有一个可观的应用前景。钍基熔盐堆中的钍、铀等核燃料属于锕系元素,而锕系元素是一个非常具有挑战性的领域。在实验上,锕系元素的毒性、放射性,以及部分同位素的短寿命都阻碍着实验的深入研究。复杂的5f电子、相对论效应,以及电子的强交换关联同时也给理论计算带来了诸多挑战。从理论上获得锕系材料的几何结构、电子结构、热力学性质等物化特性可以指导、预测实验
由于气候变化造成极端天气频发以及城镇化造成的风险标的集中,火灾、台风、暴雨、洪水、冰雹、暴雪、雷击等极端事件给中国居民带来的家庭财产损失越来越严重。作为从中国保险业务恢复以来便存续至今的家庭财产保险,保费低,保险标的范围广,保险责任全面,保险金额高,并且没有免赔额。国家也通过《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6-2020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