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加固软弱下卧土层的地基沉降及桩体工作性状分析

来源 :湘潭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gwenjie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直接加固法通过高压喷射注浆工艺在软弱下卧土层中直接成桩,形成了由上部土体、桩体、桩间软弱土体及下部土体组成的承载系统(直接加固地基)。与常用的加固软弱下卧土层的方法相比,直接加固法既不扰动上部土层,又能充分利用上部的良好土层,除此之外其施工周期短、成本低、施工环境好且便于操作。为了了解直接加固法对地基沉降及桩体工作性状的影响,本文运用模型试验、数值模拟及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其做了如下研究:(1)运用长沙大学室外试验槽,对直接加固地基展开了模型试验研究。直接加固法处理后,地基沉降有了大幅度降低,软弱下卧土层的压缩量明显减小。角桩、边桩、中心桩所承担的荷载随外荷载的增加基本呈线性增长,且表现为角桩>边桩>中心桩。桩体在正常工作情况下,桩侧会受到摩阻力的作用,不同位置桩体所受摩阻力的情况也不同。直接加固地基的桩-土应力比随荷载的加大逐渐减小,最后趋于一定值。(2)运用有限元分析法,在ABAQUS中建立了多组直接加固地基模型,研究了不同因素的变化对地基沉降及桩体工作性状的影响。相同荷载作用下,柔性基础下地基的沉降大于刚性基础下地基沉降;地基沉降随着上部土层厚度、土体模量的增加而减小,但土体模量增大到一定程度后其变化对沉降的影响变得很小;沉降随置换率的增大而减小。各级荷载作用下,桩体上刺入量小于下刺入量。桩-土应力比受上部土层厚度的影响很小,但当上部土体模量增大时,桩-土应力比也增大;桩-土应力比随桩体直径的增加表现为急剧减小,然后趋于稳定。桩身应力随着荷载的增加而增加,且同等荷载下桩身应力始终是中心桩最大,边桩次之,角桩最小;各桩的桩身应力随桩体直径的增加均减小。相同荷载下,边桩的侧摩阻力最大,其后是中心桩,最小的是角桩。随荷载、桩体直径的增加,各桩中性点位置呈上升趋势,且有边桩中性点位置最深,其次是角桩,中心桩的中性点位置最浅。(3)基于直接加固地基的Winkler弹性计算模型,提出了计算地基沉降的Winkler弹性法;在考虑桩-土相互作用的基础上,提出了计算直接加固地基沉降的复合模量法。结合模型试验,验证了两种方法的可靠性。
其他文献
该文分别采用层间剪切模型和层间一杆系混合模型,对底层框架上部砌体隔震结构进行了地震反应分析,并研究了基础隔震结构地震反应的影响因素.根据分析结果,可得以下结论:(1)底
偏交支撑框架组合了轴交支撑框架的强度、刚度和纯框架的弹塑性性能、耗能能力,用于抗震既可提供较高的弹性刚度,又具有较大的弹塑性耗能能力,是一种理想的抗震结构体系.该文
南京长江第二大桥南汊斜拉桥的索梁锚固采用了锚箱结构.这种结构在索力下的受力特征、传力途径、应力分布、板件及焊缝的可靠性如何,是设计和施工中必须解决的问题.该文就南
该论文主要研究了工期控制中资源优化的两种情况:工期固定条件下的资源均衡和资源有限条件下的工期最短优化.该文首先对现有的常用方法(削峰法、差值法、优选法、时差法和最
该文通过对目前国内外软件可靠性模型的分类、研究、分析和判定,说明了软件测试是保证和满足用户使用要求的最基本的途径.介绍了软件可靠性模型在软件工程中的重要性,在总结
ISO9000系列标准在中国的应用与发展是中国经济体制的转换密切相关的.该文正是在认真研究ISO9000族、GB/T190000标准的基础上,通过对几个已通过认证的建筑企业的调查、研究,
该文的研究工作结合同济大学承担的莘庄立交工程抗震性能评估项目,并针对复杂梁桥的抗震研究而进行.论文首先对莘庄立交的结构特点及复杂梁式桥抗震能力评估工作方法进行了较
实际的电视塔、微波通讯塔等高耸结构项目中,越来越多的采用了柔性柱墩基础.此种形式的基础,较之刚性基础,可以大量节省基础的材料用量,而基础的费用在此类项目中所占的比重
研究降雨入渗对边坡的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岩土界对降雨诱发滑坡机制的探讨逐渐增多,但多考虑的是降雨强度、降雨延时以及地质条件等方面,常常忽视了降雨雨型的影响,本文通过Geo-
该文研究了板架结构在受面内压力作用下的压缩极限屈曲强度.在第二、三、四章中主要分析了加筋板的破坏模式;板的局部屈曲对整体屈曲的影响;筋板的相互作用;筋的局部屈曲对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