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草海是中国西南部的高原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各种濒临灭绝的迁徙鸟类(例如黑颈鹤Grus nigricollis)提供了栖息地。近几十年来,草海湿地一直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环境污染问题。尽管先前已有研究调查了该地的重金属污染,但尚未系统的对鸟类夜息地和觅食地重金属含量分布、潜在的环境风险、可能来源以及影响其空间分布的因素进行探究。另外,还缺乏重金属对越冬水鸟的暴露研究,这些对草海重金属风险管理和鸟类保护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分别调查了5个鸟类夜息地的20个表面土壤样本中的有毒金属含量,7个鸟类觅食区水体、植物(水莎草、土豆、胡萝卜、三叶草、黑麦草、毛叶苕子)、土壤和底栖动物(无齿蚌、中华圆田螺)的重金属含量。结果表明,夜息地与觅食地中Cd、Hg和Sb含量超过西南五省水系的背景值最多,5个夜息地的重金属污染程度为:LJX>ZJW>YGS>HYL>WJY。金属形态分析表明,除Cd和Pb外,大多数重金属的主要形态为残渣态。根据地累积指数,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和风险评估代码评价可知,Cd和Hg是最重要的污染物,对草海湿地生态系统构成中等至极高的潜在生态风险,而其他金属对环境呈现无风险或低风险。此外,为了定量估计人为负荷和环境因素对土壤中重金属积累的相对贡献,将富集因子(EF)指数纳入常规回归分析。结果表明,Cu、Pb、Zn、Cd、Hg和Sb分布模式主要由人为负载控制;土壤参数(即TOC或p H)对于确定Cr和Ni的浓度分布起着主导作用;Be和V的分布模式由人为负载控制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7个觅食区土壤重金属污染处于极重度等级,JJW和LJX最严重。底栖动物中无齿蚌体内重金属的含量大于中华园田螺(除Zn以外),在WJYX对重金属总累积能力最大。植物体内Cd、Cr和Ni的浓度超过一般植物正常范围但并未超过植物毒性水平,绿肥和水莎草对重金属的富集较强。总体来看,动、植物均对Zn吸收量最高,Sb吸收量最低。通过重金属暴露模型对草海候鸟(黑颈鹤、斑头雁和赤麻鸭)暴露风险数据显示,其中饮水途径暴露的重金属剂量很低,可忽略不计;Cd和Ni通过土壤对黑颈鹤(Grus nigricollis)的暴露相对安全;斑头雁(Anser indicus)和赤麻鸭(Tadorna ferruginea)比黑颈鹤暴露风险高。LJX和JJW是觅食地污染最严重的区域,Cr、Pb和Zn的暴露剂量均超过了mc TDI(最保守日耐受剂量),该区域重金属污染对鸟类可能存在不利影响。为了保护这个湿地生态系统和众多珍贵鸟类,结合本文研究结果,应优先关注LJX和JJW地区重金属污染状况,并采用黑麦草或水莎草对Pb先进行原位治理和优先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