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训练模式研究、生理生化监控以及运动成效分析三方面入手。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观察法、跟踪测试法(身体形态测试、FMS测试、身体机能测试、生理生化测试、专项能力测试)、数据统计法等对中国国家队10名女子划艇运动员进行33周长期监控。目的是为了探究周期性亚高原训练方式方法、训练理念以及实际训练过程中体现的特征;高原训练对专项成绩、身体机能、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等,为提高我国女子划艇成绩和实现数字化监控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同时为理论研究提供一点实践范式,让女子划艇成绩不断提高。通过研究总结,具体结论为:(1)我国女子划艇运动员身体形态方面脂肪百分比较高、身体机能相对较差(最大摄氧量水平偏低)、存在较多的伤病隐患,特别是肩关节的伤病。(2)训练方面以水上和陆上训练方式为主,水上训练强度根据心率、血乳酸、划行距离、不同速度与桨频划分为五级强度,主要采用的训练方式为间歇训练、重复训练等,以提高运动员的有氧能力、速度耐力、最大速度等;陆上训练则主要通过器械练习、徒手练习的方法,以提高运动员的力量素质、有氧耐力、核心力量及稳定性。(3)测试周期训练,水上以低强度的有氧训练为主,促进运动员机体适应;陆上训练以力量耐力、有氧耐力为主,为高原训练奠定良好的基础。亚高原训练第一周期,水上以发展运动员有氧耐力为主,重点改善技术动作,巩固技术定型;陆上则以力量素质为主,重点发展最大力量。亚高原训练第二周期仍重点发展有氧耐力,技术上以提高桨效,提升机械效率为主;陆上训练仍以力量素质为主,更加重视最大力量的提升。高原后水上在保障基础训练的同时,主要发展最大速度、起航、测试比赛等能力,提高了训练强度;陆上训练增加了速度力量训练时间占比。(4)通过观测血象指标,上高原后两周能引起HGB(血红蛋白)、RBC(红细胞计数)、HCT(红细胞比容)、PLT(血小板)等指标一过性升高,低氧环境能增强机体的代偿效应。但升高后呈下降趋势,有贫血现象产生,考虑为“三联征”。高原后血象指标呈下降趋势,考虑为比赛强度过大导致。(5)通过高原训练运动员恢复能力有所提升,力量素质得到显著提高,2000m成绩均在高原训练后有所提升,运动员体重降低,可能是运动员脂肪含量下降导致。(6)通过比赛成绩,可以看出女子划艇运动员均为我国现阶段最优秀的运动员;在重点比赛中发挥出最好成绩,可见训练计划安排合理。成年女子水平仍与世界水平差距较大,差距最大的为200m WC1(200米女子单人划艇)。青年组水平与国际水平差异较小。较2016年世界比赛相比,整体实力有所提升,缩小了与世界顶尖水平的差距。(7)通过运动成绩与生化指标相结合,发现未产生“贫血”现象的运动员,在长距离项目具有一定优势;“贫血”现象的运动员运动能力,在长距离项目有所下降,短距离项目影响不大;短距离项目主要依靠糖酵解供能与磷酸原供能,与HGB相关性较低。(8)通过归纳整理建构了女子划艇运动员周期性亚高原训练模式,详见图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