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文通过回顾性临床研究,总结出ERCP+LC与LC+LCBDE两种微创手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过程中两者的疗效差异及各自的优越性,为临床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选择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方法采取回顾性研究分析,选取自2016年9月至2018年10月期间就诊于河北省人民医院肝胆微创外科,且符合本次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的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共90例,其中包括接受LC+LCBDE治疗的患者60例、接受ERCP+LC治疗的患者30例。通过统计记录并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手术成功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住院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术后结石残留、胆漏、出血、消化道穿孔、胰腺炎、胆系感染、胆道狭窄、结石复发等相关远期近期并发症。结果一般情况方面:两组患者在性别、术前合并慢性病、肝功能指标等方面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年龄、胆总管直径、最大胆总管结石直径、结石性状方面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ERCP组患者相较LCBDE组患者更年轻化;ERCP组患者的胆总管平均直径及最大胆管结石平均直径整体上普遍小于LCBDE组;LCBDE组患者泥沙样结石所占比重明显小于ERCP组。术中情况方面:两组患者在中转开腹率及手术成功率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ERCP组术中出血量、术后留置引流管和手术总时间明显少于LCBD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方面:ERCP组患者术后高淀粉酶血症、胰腺炎、结石残留发生率(分别为16.7%、10%、6.7%)均高于LCBDE组(1.7%、1.7%、1.7%),但胰腺炎发生率、结石残留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高淀粉酶血症发生率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胆漏发生率方面ERCP组低于LCBDE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整体并发症发生率上ERCP组较LCBDE组高,但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情况方面:ERCP组和LCBDE组平均住院时间几乎相近,在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上ERCP组较LCBDE组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ERCP组患者平均住院费用明显高于LCBDE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C+LCBDE与ERCP+LC两种术式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均有良好的疗效,两者的有效性(手术成功率、中转开腹率、结石残余率等)和安全性(并发症发生率)相似;ERCP组较LCBDE组具有较小的手术创伤和更快的术后康复;但对于需考虑经济条件的患者LC+LCBDE应成为首选。表4个;图1个;参10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