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春偶像剧作为电视剧类型之一,近年来在国内的发展势头迅猛。它把观众潜意识里对于爱情的幻想予以真实化,通过偶像的演绎,转变为真实可见的影像画面。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看,偶像剧的存在有其必然性。青春偶像剧受众的群体的诉求是获得心理治愈,抚平来自现实生活的焦虑情绪。近年来,新锐作者兼编剧顾漫的“微笑青春”系列电视剧《何以笙箫默》、《杉杉来了》、《微微一笑很倾城》,获得了观众的广泛认可,取得了亮眼的收视成绩,实现了大陆偶像剧从“残酷青春”到“微笑青春”的艺术转型,这种创作现象需要我们深入研究。本文主要从顾漫的创作概况、本系列电视剧的叙事特性、梦幻审美和价值诉求四个方面分别展开论述,力求揭示顾漫的文本与超真实理论之间的深层关系。第一章主要论述了顾漫的小说改编成电视剧获得巨大成功的现实基础,结合鲍德里亚《消费社会》中提出的著名的超真实理论,分析微笑青春系列电视剧中如何通过拟像的运用体现超真实性。第二章主要是从超真实性的情节安排、微笑意象的情节推动以及扁平的人物塑造模式三个方面,从叙事特性的角度对顾漫的电视剧分析研究。其文本中极具偶然性的情节运用、固定的扁平化主人公性格,推动了微笑叙事。第三章主要从微笑青春系列电视剧梦幻化的视觉审美、对白日梦情节的建构、受众对偶像的认同度以及电视剧从残酷现实向微笑青春转化四个方面展开论述。第四章具体分析研究微笑青春系列电视剧向观众传达的价值情怀,以及对观众人生观产生的利与弊的影响。顾漫的“微笑青春”系列电视剧,让我们欣喜地看到了本土化青春偶像剧的可塑性。其系列电视剧之所以受到观众的高度认同,正是因为贯彻了传统喜剧精神,抹平了社会差异,使观众体验到了“完整美”。因此,我国未来的青春偶像剧应该秉持超真实的理论指导,在主旋律文化精神倡导下,进一步明确青春偶像剧的观众定位,从多角度挖掘“青春”的审美内涵,力求展现适宜我国观众的青春偶像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