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位于川西平原“天府之国”成都的25个历史文化名镇共同构成了一个地域性群体,可统称为“天府古镇”,是巴蜀古镇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反映了川西地域、民族、经济社会发展阶段聚落形成和演变的历史过程,真实记录了历史建筑风貌、优秀建筑艺术、传统民俗民风和原始空间形态,是成都传统文化和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保护这些古镇,也就保护了“天府之国”的文化根基。然而,随着成都新型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诸多破坏因素促使历史文化名镇保护与更新的诉求日益强烈,同时,古镇中的居民生活方式也发生巨大改变。历史文化名镇以其固有的生长模式,逐渐成为居民追求现代生活的障碍。了解与掌握古镇发展现状与居民现代生活需求,可寻找到问题产生的根源。成都历史文化名镇经过千百年来的适应发展过程,形成了明显的天府江源地理环境特征和独有的文化内涵。然而在快速城市化时期,大量的城镇建设、旅游开发以及自然灾害的发生对古镇造成了不可逆转的破坏。同时,外部环境的激变催生了古镇居民对物质、社会、经济等方面的新需求,现有的古镇已无法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多层次现代需求,而造成历史文化名镇呈现出“不适应”的现象。这种传统形式与现代需求的矛盾,在位于成都市市域内的历史文化名镇中体现得更加明显。因此,以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为前提,如何引入整体性“活态文化”遗产保护观和适应观,结合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的研究方法,提出一种具有指导性和实用价值性的保护更新策略,建立一套适用于成都历史文化名镇现代适应性更新的技术方法和实施途径,以满足古镇可持续性发展和居民现代化生活需求,是本论文的重点,这对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与成都市域城乡一体的化发展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论文正是从上述问题出发,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部分介绍了论文的选题背景、研究的主要目的和意义,分析了历史文化名镇保护与更新的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及实践进展,剖析了历史文化名镇和现代适应性更新的相关概念,总结出研究方法和提炼出论文框架。第二部分:介绍了成都历史文化名镇(天府古镇)的地域特征与历史沿革,总结出天府古镇的历史文化资源特色,最后通过分析在当前环境激变下天府古镇的发展现状,进而找出所面临的问题及其根源所在。第三部分:本文的核心部分,明晰了现代适应性更新的基础、原则和目的,试图总结出一套适用于成都历史文化名镇的现代适应性更新方法,并从格局划分、古镇建筑、街巷空间、支撑系统、交往空间、古镇文化和功能业态多个方面提出更新的策略与实施途径。最后,基于笔者怀远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项目,对文章所提出来的更新方法和策略进行实证分析。第四部分:是文章的结语部分,对论文研究的内容和提出的观点进行总结,提出研究创新点和不足,指出今后需进一步研究与探索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