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迷信在我国源远流长。新中国成立以来,迷信作为封建余毒成为被严厉打击的对象。迷信活动几乎销声匿迹。然而,90年代以来,迷信活动又开始悄然兴盛。迷信现象在一些地区,一些人群,甚至在一些党员干部和知识分子中仍时有发生。迷信活动悄然兴盛的社会基础是什么?本文围绕这一问题展开。
经过一系列“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政策性宣传,迷信成功地被妖魔化。这给本研究带来两重困难:一是如何克服研究中的刻板印象,二是如何收集资料。因此,笔者尝试在研究中保持价值无涉,并对已有的刻板印象进行策略性悬置来克服刻板印象;采用个案研究法,通过开放式深度访谈和参与观察来收集资料。
研究发现:首先,在迷信活动中,神的经纪人扮演了重要角色,其角色扮演的成功与否,对迷信活动有直接影响。其次,迷信活动提供了一定的社会功能,一方面表现为某些功能的积极退出,如治病等;一方面表现为某些功能的积极强化,如心灵安慰、预测未来等,这与现代社会不确定因素增多有关。第三,当前我国的社会结构有其特殊性,迷信契合了当前社会结构的多重诉求。迷信满足了精英阶层的预测未来、缓解不安全感的需求;迷信满足了弱势群体治病和心灵安慰的需求;迷信为中间阶层提供了向上攀升的阶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