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信存在的社会结构基础——对江西省龙南县一位仙婆的个案研究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fen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迷信在我国源远流长。新中国成立以来,迷信作为封建余毒成为被严厉打击的对象。迷信活动几乎销声匿迹。然而,90年代以来,迷信活动又开始悄然兴盛。迷信现象在一些地区,一些人群,甚至在一些党员干部和知识分子中仍时有发生。迷信活动悄然兴盛的社会基础是什么?本文围绕这一问题展开。 经过一系列“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政策性宣传,迷信成功地被妖魔化。这给本研究带来两重困难:一是如何克服研究中的刻板印象,二是如何收集资料。因此,笔者尝试在研究中保持价值无涉,并对已有的刻板印象进行策略性悬置来克服刻板印象;采用个案研究法,通过开放式深度访谈和参与观察来收集资料。 研究发现:首先,在迷信活动中,神的经纪人扮演了重要角色,其角色扮演的成功与否,对迷信活动有直接影响。其次,迷信活动提供了一定的社会功能,一方面表现为某些功能的积极退出,如治病等;一方面表现为某些功能的积极强化,如心灵安慰、预测未来等,这与现代社会不确定因素增多有关。第三,当前我国的社会结构有其特殊性,迷信契合了当前社会结构的多重诉求。迷信满足了精英阶层的预测未来、缓解不安全感的需求;迷信满足了弱势群体治病和心灵安慰的需求;迷信为中间阶层提供了向上攀升的阶梯。
其他文献
20世纪60年代之后的集体行动和社会运动理论将运动中的个体假设为“理性”的个体,而完全抛弃了传统理论中“非理性人”的假设。然而这种单向度和简单化的理论解读却忽视了个体
在以往有关社会学中国研究的学术积累中,大体形成了宏观--国家的社会控制方式的研究和微观--个体组织成员对单位的依赖的研究。在这两种研究的视角之外,有关单位制组织的城市社
当前,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步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阶段。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在促进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各领域的事业获得蓬勃发展的同时,也使得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
格奥尔格·齐美尔是经典社会学理论时期一位十分重要的社会学家和哲学家,本文主要阐述齐美尔在其著作《货币哲学》中是如何以社会学的方法研究货币的,因此主要有三部分内容。首先是详细分析齐美尔的形式社会学方法论,明确其分析框架。从总体上看,齐美尔认为社会可以区分为形式和内容,而形式才具有社会意义,所以社会学应该以形式为切入点,研究社会互动。齐美尔在分析货币时,先需要确定货币具有一种社会互动形式的某些特征,然
本研究采用问卷法为主,个案访谈法和文献法为辅的调查方法,考察了农民工子女在台州接受义务教育的一般状况以及不同群体对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的认知,并在此基础上对农民工子女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经济政治体制革的不断深化,各种民间组织不断涌现。其中,作为我国发展最快、最具代表性、广泛分布于各个经济领域的一类民间组织——行业协会,它是
“气”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的思想传统中,气涵盖天地万物,是万物之始和世界的本原。它是一个极具中国传统哲学和文化特色的概念,不仅是一个与生命意义相关的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