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一些植物类群在开花繁育过程中,花部器官具有自主产热的现象。不同开花生热的植物类群,具有不同的生热调控模型。植物学家大量的研究证据表明,线粒体的能量代谢在开花生热现象的调控中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线粒体炫”是一个全新的反映线粒体能量代谢水平的“数字钟”,线粒体炫的发生频率可以反映细胞不同的生理状态。因此本研究首次将线粒体炫这一全新概念引入开花生热现象的研究中,以此更为深入地研究线粒体在开花生热中的能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些植物类群在开花繁育过程中,花部器官具有自主产热的现象。不同开花生热的植物类群,具有不同的生热调控模型。植物学家大量的研究证据表明,线粒体的能量代谢在开花生热现象的调控中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线粒体炫”是一个全新的反映线粒体能量代谢水平的“数字钟”,线粒体炫的发生频率可以反映细胞不同的生理状态。因此本研究首次将线粒体炫这一全新概念引入开花生热现象的研究中,以此更为深入地研究线粒体在开花生热中的能量代谢和调控机制。本研究以寒冷早春开花且具开花生热现象的植物玉兰(Magnolia denudata)(假生热调控类型)和炎热夏季开花且具开花生热现象的植物荷花(Nelumbo nucifera)(生热调控类型)为例,从细胞层面、线粒体能量代谢层面、调控机制层面揭示线粒体ROS和线粒体炫对开花生热的调控作用,通过对比两种不同生热调控模型的植物荷花和玉兰,更为全面地揭示线粒体在开花生热中的作用机制。本研究首先对玉兰和荷花进行红外成像,以进一步确定其生热部位。其次,本研究对玉兰生热前后雌蕊组织的细胞壁和表皮进行扫描,以探究玉兰在生热前后细胞壁成分及细胞形态的变化。同时,本研究从玉兰和荷花生热及非生热时期的雌蕊和花被片组织中分离具有高活性的线粒体,分别对线粒体和线粒体ROS进行荧光标记,以探究ROS产生部位及生热前后ROS含量的变化。而后,本研究通过对线粒体ROS和线粒体膜电位进行荧光标记,以探究玉兰和荷花线粒体在生热前后线粒体炫的发生频率和膜电位震荡频率的变化趋势。此外,本研究通过分析玉兰和荷花雌蕊和花被片组织在生热前后呼吸途径的变化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以探究玉兰和荷花生热时期的呼吸途径,及ROS所调控的信号通路,最终浅析线粒体在玉兰和荷花生热过程中的调控机制。本研究主要结果如下:一、玉兰和荷花的红外成像显示,玉兰的生热时期为雌蕊期和雄蕊期,生热的部位为雌蕊组织(柱头和柱状花托),荷花的生热时期为大花蕾期至盛花期(stage 1-3),生热的部位为雌蕊组织(柱头和花托)。二、玉兰雌蕊和雌蕊组织细胞壁的木质素和纤维素含量在生热的雌蕊期较非生热的花蕾期有显著水平的下降,推断为生热时期伴随着细胞壁木质素和纤维素成分的分解。同样,玉兰生热的雌蕊期,雌蕊表皮细胞乳突状细胞数量增多,且雌蕊表皮细胞形态变为圆形且肿胀,有较大的细胞缝隙。三、玉兰和荷花线粒体和ROS荧光标记的结果显示,线粒体即为ROS产生的主要部位,且玉兰和荷花在生热时期雌蕊线粒体ROS的含量显著的高于非生热时期和非生热部位。四、玉兰和荷花生热时期雌蕊组织中线粒体炫发生的频率显著高于非生热时期和非生热部位,且玉兰整个开花进程中,线粒体炫发生的频率在“大花芽时期”有显著的升高。五、玉兰和荷花生热时期雌蕊组织中线粒体膜电位震荡的频率显著高于非生热时期和非生热部位,且玉兰整个开花进程中,线粒体膜电位震荡的频率在大花芽时期有显著的升高。六、玉兰和荷花生热时期雌蕊组织中线粒体AOX途径的耗氧量显著升高,且玉兰和荷花雌蕊在生热时期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显著升高,但其他抗氧化酶活性却显著低于非生热时期及非生热部位。本研究的结论为玉兰和荷花线粒体ROS、线粒体炫的发生频率和线粒体膜电位震荡频率在生热时期的雌蕊组织中有显著升高,且线粒体AOX呼吸途径的耗氧量在玉兰和荷花生热时期的雌蕊组织显著升高。与ROS所调控信号通路相关的抗氧化酶的活性,在生热时期也有显著的变化,且玉兰和荷花的变化趋势并不十分一致,推断可能为不同生热调控模型的差异。本研究结果显示,在玉兰和荷花开花生热过程中,雌蕊线粒体ROS含量上升,且线粒体炫的发生频率和线粒体膜电位震荡频率显著高于非生热时期,线粒体ROS和线粒体炫频率的升高作为细胞生理代谢过程的信号分子,调控细胞内的抗氧化途径和能量耗散通路,进而调控线粒体用于产热的AOX呼吸途径耗氧量的升高,以此调控开花生热过程。综上所述,本研究从细胞层面、能量代谢层面和调控机制层面揭示了线粒体炫在玉兰和荷花开花生热现象中的调控机制。
其他文献
植物功能性状是指植物对外界环境长期适应与进化后所表现出的可量度、且与植物的生长、繁殖以及存活等功能密切相关的属性,如叶绿素含量、叶片氮含量、比叶面积等。植物功能性状并非独立存在,植物通过多性状的相互作用才能实现其功能。然而,目前的研究大多只注重单性状或少数成对性状的关系,一定程度上难以深入揭示植物对环境变化的适应策略。受到复杂网络理论的启发,本研究开创性地提出植物性状网络(Plant trait
本研究针对速生材存在物理力学强度低、尺寸稳定性差、功能性不足等缺陷,利用木材天然形成的排列有序的多尺度分级结构,采用细胞壁化学改性、细胞腔填充增强、模块化改性、“贻贝仿生”等手段对木材纤维细胞进行分子水平的官能团化学改性,制备出功能性木质材料;通过万能力学测试机、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热重分析仪(TGA)等对木材改性前后物理结构、化学成分及性
木材广泛应用于化妆品、制药、造纸、纸浆业,并有潜力应用生物燃料工业。作为地球上丰富的生物聚合物,纤维素是木材的主要成分,其含量占木材干重的40%-50%。纤维素合成酶(CesA)基因负责纤维素的合成。在拟南芥中的研究表明植物细胞的初生壁和次生壁中纤维素的合成分别由两组纤维素合成酶负责,其中CesA4、CesA7和CesA8负责次生壁中纤维素的合成。研究纤维素合成酶在木材形成中细胞壁次生加厚过程中的
适应性分化在森林树种中是普遍存在的。不同环境间分化的选择压力是导致适应性分化的主要因素。揭示适应性分化的遗传基础以及遗传变异的分布格局对理解适应性的形成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在全球气候快速变化的背景下,这类研究对林木遗传育种、森林资源管理以及预测长世代树种抵抗自然环境变化的潜力是至关重要的。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优势树种,在海拔700到3000米之间呈现连
山田胶锈菌(Gymnosporangium yamadae Miyabe ex G.Yamada)是转主寄生缺夏孢型病原菌,它完成整个生活史循环需要两种不同的寄主,在冬孢子阶段侵染圆柏(Juniperus chinensis L.)小枝,引起寄主组织增生形成菌瘿。G.yamadae以菌丝体的形式在圆柏的菌瘿中越冬,初春在菌瘿表面长出冬孢子堆,因此其冬孢子不需要像其它锈菌的冬孢子一样要在被子植物上经
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常面临多种病原菌入侵的危害,如何平衡自身的正常生长发育过程以及对病原菌的防御反应,是植物生命活动中的关键问题之一。在长期自然进化过程中,植物逐渐形成一套精细的调控机制用以平衡生长与防御,进而实现生存效率的最大化。研究表明,光照、植物激素和病原菌相关分子模式因子等多种信号参与了植物生长发育与免疫平衡的调控作用。其中,植物激素既能促进生长,又可以拮抗病原菌触发的免疫反应,以防止过度
植物个体尺度瞬时和短期水、碳过程及其耦合可以揭示个体长时间尺度的机理机制,并且是连接不同空间尺度相关过程的桥梁。本研究以北京山区广泛分布的典型树种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幼树为研究对象,依托人工气候箱,对其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培养(三个CO2浓度(Ca)和五个土壤含水量(SWC)交互处理)。通过测定不同处理下个体尺度蒸腾耗水和固碳、呼吸速率,揭示个体瞬时和短期(瞬时累加值)
植物生命周期中,多种非生物胁迫会导致植物缺水。植物通过改变代谢和基因表达进而影响自身的生长和发育,以应答环境中的水分亏缺胁迫。植物激素脱落酸(ABA)在植物抗逆性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ABA受体PYLs(Pyrabactin Resistance-Like)是ABA信号途径的核心元件。C-repeat结合蛋白(CBFs)在植物抗干旱、低温、盐逆境应答中发挥关键作用,其中拟南芥CBF4基因的表达属于A
褐卧孔菌属(Fuscoporia Murrill)是由Murrill于1907年建立,其模式种为F.ferruginosa(Schrad.)Murrill,隶属于担子菌门,伞菌纲,锈革孔菌目,锈革孔菌科。褐卧孔菌属真菌广泛分布在世界各地,是重要的林木病原真菌、药用真菌和森林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降解者。因此,对褐卧孔菌属的分类与系统发育学的科学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研究标本来自北京林业大
改革开放40多年来,创造经济奇迹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中国的对外开放。中国经济发展最初所需的资金、技术、先进管理经验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靠对外开放引进的。曾几何时,为了吸引外商投资,中国普遍采用优惠的做法。税收优惠以及各种的优惠政策是在对外商投资实施"超国民待遇",这种做法弥补了改革开放初期投资环境的缺陷,促进了外商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