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多孔碳材料具有丰富的孔道结构,较大的比表面积和良好的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吸附分离、催化剂载体、电容器电容等方面。本文以碳材料为中心,围绕碳材料的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孔碳材料具有丰富的孔道结构,较大的比表面积和良好的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吸附分离、催化剂载体、电容器电容等方面。本文以碳材料为中心,围绕碳材料的孔隙的扩展,形貌的控制和碳材料的改性进行研究并进行应用测试,主要内容如下:1)以间苯二酚和甲醛为碳源,氨水作为催化剂,在乙醇-水的体系中合成碳球,在合成过程中原位添加TEOS来丰富扩展碳的孔结构,并应用于CO2吸附,事实证明硅源的加入有利于比表面积增加,也证明比表面积增加,吸附量增加。另外用化学改性的方法增加多孔碳的吸附性能,实验中以原位掺杂的方式在合成过程中加入一定比例的三聚氰胺作为氮源,对材料进行化学改性,制备含有碱性基团的掺氮碳球,通过红外表征证明氮元素成功进入到了碳的基体里,并且碳球保持了良好的球形形貌。将所制备的掺氮碳球用于二氧化碳吸附,显示了优异的吸附性能,也证明了将多孔碳球或者掺氮的碳球应用于将来酸性气体的吸附将会有良好的应用。2)利用改进的St?ber作为硅球,在重力沉积下制备整齐排列的硅球,即胶晶模板,把胶晶作为模板,选择氮含量高的离子液体氯化1-乙腈基-3-甲基咪唑离子液体作为碳源氮源,同时离子液体作为软模板来创造介孔,制备了氮掺杂的整齐排列的多级孔碳球。通过XPS分析得到样品中存在氮元素,而且多级孔碳的表面N的含量高达6.67at%,说明通过浸渍的方法已经成功的将N元素引入碳材料中。通过氮气的吸附脱附表征技术得到材料中存在两个介孔尺寸,集中在3.3 nm和30.2 nm。由于该碳材料具有丰富规则的的孔道结构,以及高的含氮量,这样既有利于粒子的的传输和转移,同时高的含氮量使得碳材料的浸润性增加,将该多孔碳应用于超级电容器方面展现了优异的电化学性能。3)通过简单的后浸渍的方法合成石墨化多级孔碳材料,即石墨化小球。实验中以改进St?ber作为理论基础,以间苯二酚和甲醛为碳源,通过后浸渍K3[Fe(CN)6],并以其作为催化剂,催化酚醛树脂球碳化得到孔隙丰富,粒径均匀的石墨化小球。在1000°C下催化石墨化成功的得到直径为625 nm的小球,并且具有高度的石墨化结构。此外,GCS-1000具有多级孔结构的特征,拥有高的比表面积(381 m2 g-1)和较大的孔体积(0.45 cm3 g-1)。由于材料高度的石墨化和显著的多级孔结构,GSC-10000表现出做为超级电容器的良好性能。
其他文献
以小麦、玉米和苋菜(Triticum aestivum L..、Zea mays L.andAmaranthus mangostanus L.)为材料,在三叶期用不同浓度Cs+(CsCl)进行处理,处理浓度分别为0、0.5、1、5、10和20
正极材料作为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关键部件之一,其微观形貌会对锂离子电池的电化学性能产生重要的影响,本文采用不同的方法调控制备具有不同形貌的LiNi1/3CO1/3Mn1/3O2三元材料,并相应的研究其电化学性能。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采用分步共沉淀法首先合成微米棒状的COC2O42H2O沉淀,并以其为模板进一步沉淀得到前驱体MC2O4·xH2O (M=Ni、Co、Mn),经过热处理得到由纳米颗粒融合形
人们的饮食结构和饮食习惯随生活水平提高发生了改变,过多高脂食物的摄入导致高脂血症,进一步引发心血管疾病。心脑血管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和复发率高等特征,是危害人类健康最主要的因素。目前临床所使用的降脂药物主要为通过微生物发酵与化学合成的他汀类药物和一些传统的中药。具有降脂药效的天然中药种类繁多,但由于其活性部位、有效成分不清,作用机制不明,降脂中药研发受到一定限制。因此将现代生物技术与
以间甲氧基苯胺为原料,经重氮化、黄原酸钠酯化、碱性水解、酸化合成间甲氧基苯硫酚;以氯苯为原料,通过氯磺酸氯磺化再还原合成对氯苯硫酚;以β-萘磺酸钠为原料通过二氯亚砜
紫花香薷(Elsholtzia argyi Levl.)系唇形科草本植物。植株含挥发油,可供药用,对感冒、中暑、急性胃肠炎等症有疗效。现代研究表明紫花香薷可作为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材料,而备受人们关注。从资源化利用角度,以紫花香薷为材料,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研究。1. GC-MS分析鉴定结果表明野生和栽培紫花香薷叶片和花部挥发油中挥发性物质的主要成分基本一致,包括柠檬醛、(z)-柠檬醛、(E)-
本文主要针对锦化八万吨PVC装置悬浮聚合反应釜的行为进行研究,包括热力学模型、动力学模型的建立,并进行数学模拟,优化聚合反应,探讨影响聚合反应的因素,实现对聚合反应转化
多孔碳材料由于具备较大的比表面积、均一的孔道结构、优良的化学性质及良好的热稳定性等优点,因此广泛的应用于吸附、催化及电化学等领域。为了进一步拓宽其应用领域,研究者必须开发更多的介观结构(p6mm,Ia3d,Im3m)及形貌(棒状、球形、纤维、块状)。本文主要以酚醛树脂和离子液体为碳源,通过简单的浸渍得到不同形貌的多孔碳材料。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使用酚醛树脂为碳前躯体,棒状SBA-15溶液(
在自然生长环境中,植物面临着多种逆境胁迫,高温是一种最常见的非生物胁迫因子,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造成严重的影响。植物在进化的过程中,积累可溶性物质应对各种环境胁迫。甜菜碱是目前研究最多,也是最有效的可溶性物质,可以提高植物对低温、高温、盐胁迫的耐性。本实验利用转胆碱氧化酶(COD)基因的水稻,研究高温条件下转基因水稻的耐热性。主要结果如下:(1)正常条件下,转codA基因的水稻植株饱和光强和饱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