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抗白粉病材料的细胞学鉴定及其抗病基因定位

来源 :西南农业大学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gkhksm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麦白粉病是由白粉病菌(Erysiphe graminis f.sp.tritici)引起的真菌病害,是世界各麦区的主要病害之一。广大育种工作者为解决目前国内抗源单一的现象,纷纷向小麦的近缘属物种寻找新的抗源。本研究是在张庆勤、戴秀梅等人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形态学标记和细胞学标记相结合的方法来研究和探讨小麦抗白粉病材料中抗病基因的来源及其染色体的基因定位,主要结果如下: 通过26-2三个后代的形态学和细胞学比较分析,得到了一个抗病的含有偏凸山羊草5MV染色体长臂片段的杂合易位系,编号为26-2-15(2n=42),中期Ⅰ染色体配对构型为18.37ⅡRing+2.58ⅡRod+0.08Ⅰ,后期Ⅰ平均有两个(1.91)落后染色体,末期微核数0.5%。由本实验结果推测少数细胞中附加的染色体减数分裂时着丝点发生断裂,后与部分同源染色体臂(5DS)发生融合,形成易位染色体。这与Sears(1968)和刘大钧等(1995)创造异源易位系的方法相同,其机理都是染色体的断裂与融合。26-2-13体细胞中附加了一对偏凸山羊草5MV染色体,臂比为3.48,属偏凸山羊草5MV染色体的二体附加系。 本研究的另一个重要意义是:试验结果显示来自于偏凸山羊草的5MV染色质经过5代的连续自交,已经能在普通小麦中得以稳定遗传而不被丢失,并且能利用外部形态的某些特征加以选择。 在株系26-2三个后代中,减数分裂可见到在不同时期发生不同程度的染色质丢失现象,估计可能是外源染色质带来的未知基因在分子水平上影响了DNA的正常复制所致。
其他文献
以不同供铁水平对玉米苗期的影响研究,筛选了玉米苗期最适铁浓度:然后,对23个玉米品种在苗期进行低铁胁迫处理,研究低铁胁迫对玉米生长发育和生理特性的影响,对供试玉米品种的
教学公平是教育公平最为微观、直接的公平.教学中对象差异性的扩大化、单一授受式教学的凝固化、学生主体地位的弱化、过于统一的教学内容、悬殊的教师教学能力等,导致教学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