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乳腺磁共振T1WI动态增强成像、扩散加权成像和T2*WI首次通过灌注成像联合应用在乳腺良、恶性病变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收集辽宁省肿瘤医院乳腺外科收治并经手术治疗病理证实的乳腺疾病患者58例,均为女性,年龄24—72岁,中位年龄43岁。术后病理证实:37例为乳腺恶性病变,包括浸润性导管癌2级29例、浸润性乳腺癌未具体分型6例、浸润性小叶癌1例、导管内癌1例;21例为乳腺良性病变,包括纤维腺瘤14例、囊性增生3例、导管内乳头状瘤病4例。所有患者在手术前依次行常规的MRI平扫、扩散加权扫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 DWI)、T2*WI首次通过灌注成像和T1WI动态增强成像。扩散加权成像的扩散敏感系数值(b值)取800s/mm2,在扩散加权图像处理后的表观扩散系数图像上测得表观扩散系数(ADC)值。进行T2*WI首次通过灌注成像和T1WI动态增强成像后,通过GE AdvantageWorkstation Version4.3功能软件包绘制出T2*WI首次通过灌注成像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及T1WI动态增强TIC。以病理学诊断作为金标准,总结乳腺良、恶性病变在磁共振T1WI动态增强成像、扩散加权成像及T2*WI首次通过灌注成像上的影像学特征;分别统计乳腺良、恶性病变在T1WI动态增强扫描影像TIC曲线、磁共振DWI成像ADC值和T2*WI首次通过灌注成像TIC曲线上的统计学差异;统计在磁共振T1WI动态增强扫描影像TIC曲线上表现为平台型(Ⅱ型)曲线的乳值。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平均ADC值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统计学方法分别采用t检验、χ2和Fisher’s确切概率法检验。结果:本组病例在T1WI动态增强成像上,21例良性病变中,5例表现为分叶状,13例表现为类圆形,3例表现为不规则形;边缘形态上,16例表现为光整的边缘,4例表现为不规则边缘,仅1例表现为毛刺状边缘。37例恶性病变中,7例表现为分叶状,14例表现为类圆形,16例表现为不规则形;边缘形态上,仅5例表现为光整的边缘,10例表现为不规则边缘,22例表现为毛刺状边缘。本组病例在T1WI动态增强成像TIC曲线上,21例良性病变中,表现为Ⅰ型曲线者11例,表现为Ⅱ型曲线者9例,表现为Ⅲ型曲线者1例;37例恶性病变中,表现为Ⅰ型曲线者1例,表现为Ⅱ型曲线者11例,表现为Ⅲ型曲线者25例。乳腺良恶性病变在T1WI动态增强TIC曲线上,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本组病例在DWI上,以ADC值1.010×10-3mm2/s作为良恶性病变诊断阈值,根据ADC值诊断为乳腺良性病变者26例,诊断为乳腺恶性病变32例,乳腺良恶性病变在DWI影像ADC值上,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本组病例在T2*WI首次通过灌注成像TIC曲线上,21例良性病例中,表现为A型曲线者7例,表现为C型曲线者6例,表现为D型曲线者8例;37例恶性病例中,表现为A型曲线者31例,表现为B型曲线者4例,表现为C型曲线者1例,表现为D型曲线者1例。乳腺良恶性病变在T2*WI首过灌注成像TIC曲线上,具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1)。在T1WI动态增强TIC曲线上表现为Ⅱ型曲线的乳腺良性病变9例,乳腺恶性病变11例,二者DWI影像上和T2*WI灌注成像上均具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均<0.01)。综合应用T1WI动态增强、DWI和T2*WI首过灌注成像对乳腺病变的性质进行评价,敏感性为97.30%,特异性为85.71%,准确性为93.10%,阳性预测为92.31%,阴性预测值为94.12%。结论:1.单独应用T1WI动态增强、DWI和T2*WI首过灌注成像对乳腺疾病进行诊断,具有明显的临床应用价值。2.对在T1WI动态增强扫描影像上表现为不典型曲线的乳腺病变引入DWI和T2*WI首过灌注成像,具有明显的临床应用价值。3.联合应用乳腺磁共振T1WI动态增强成像、扩散加权成像和T2*WI对乳腺病变进行诊断,可以明显提高诊断的准确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