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肝论治”针刺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临床及实验研究

来源 :北京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yn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过敏性鼻炎,又称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全球的发病率近20年呈急剧上升趋势,患病人数保守估计已超过5亿,中国的患病数保守估计为4000万。AR最常见的症状为喷嚏,其后依次为流涕、鼻痒、鼻堵、眼部症状和咽喉部症状。AR主要的伴发疾病为支气管哮喘和过敏性皮肤病,后者包括荨麻疹、湿疹、接触性皮炎、血管性水肿等。WHO在ARIA中提出“同一气道,同一疾病”的观点,并将AR列为支气管哮喘的高危指标。同时,AR还会导致患者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疾患。本病中医称为“鼻鼽”,是因禀质特异,邪犯鼻窍所致。中医认为鼻鼽的发病需要具备两个方面的因素,其一是体质因素,以肺、脾、肾三脏虚损为主;其二是在“本虚”的基础上,出现不同的“标实”因素,如外邪侵袭、水饮凝聚鼻窍等,二者共同作用导致疾病发生。同时,肝的疏泄功能也在鼻鼽的发病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肝主疏泄,能调畅全身气机,气机升降正常,是维持脏腑器官功能活动的基础。人的精神情志活动主要由心所主,心神的物质基础是气血,肝为心之母,能藏血、调节周身血液运行,又主疏泄、调节全身气机,对人的精神情志活动和肺、脾、肾三脏的功能有重要的调节作用。现代医学认为AR的发病机制,是由Ig E介导的鼻黏膜非感染性、炎性病变。Ig E抗体的生成受Th1/Th2平衡功能的调节,Th1细胞分泌的IFN-γ是Ig E合成的抑制因子,Th2细胞分泌的IL-4能刺激B淋巴细胞合成Ig E。在特应性体质的个体中,Th2细胞占据优势,它调节炎症部位的Ig E合成及细胞募集。在变应原致敏阶段,CD4+T细胞的前体向Th2细胞分化;Th2反应发生后,在细胞因子IL-4的作用下,调节Th1细胞的影响,抑制IFN-γ的效应。Th1/Th2的调节失衡,是导致AR异常免疫反应发生的重要因素。因此,通过监测Th1及Th2细胞的代表性分泌产物IFN-γ、IL-4的动态变化,有助于了解Th1/Th2的失衡状态,从而揭示AR免疫过程的动态演变,发掘治疗方法的起效路径。针灸对于鼻鼽的治疗基于它的基本病机,治疗法则以补肺、健脾、益肾为主,配合祛邪、通利鼻窍。选穴以局部腧穴、具有通利鼻窍功能的腧穴为主,配合辨病取穴即具有补肺、健脾、益肾功能的腧穴,同时结合辨证及辨症配穴。在刺灸法的选择上,多以针刺配合多种方法,如穴位贴敷(三伏贴)、灸法、穴位注射、拔罐、放血、电针等,也可单纯针刺治疗。目前缺乏针灸对鼻鼽疗效的大型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报道。现代医学对AR的治疗手段包括避免接触变应原,药物治疗如口服抗组胺药、鼻用糖皮质激素和抗胆碱药、口服白三烯受体拮抗剂、色酮类药物、减充血剂等,以及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和手术治疗等方法。在治疗的同时无法避免的是药物的不良反应,尤其以免疫疗法导致的过敏性休克最为凶险。AR反复发作的特点也导致许多药物在重复使用的过程中逐渐失效。针灸疗法操作简便、疗效优异、不良反应少,在古代文献及现代研究中,均有大量针灸治疗鼻鼽的论述。基于上述理由,并根据中西医关于本病的认识,我们设计了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和模型豚鼠实验,对针灸的疗效和作用机制进行探讨。1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目的:评价“从肝论治”针刺方法对AR患者鼻部症状及免疫机制的影响。方法:纳入40例中重度持续性AR患者,采用中央随机法,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对照组20例。治疗组:针刺治疗,取穴:迎香、大椎、太冲、合谷、肝俞、百会、印堂、肺俞、脾俞、肾俞。百会、印堂及双侧迎香针刺后加电针,采用连续波,频率2Hz;余穴均毫针刺,平补平泻手法,留针20分钟,隔日针刺1次,每周治疗3次,连续4周。对照组:口服盐酸西替利嗪,每次10mg,每日1次,连续4周。评价指标:于疗前、疗后采集两组患者的鼻症状总分(TNSS)、血清总Ig E、安全性指标,由患者每日评价、记录TNSS日记。对两组治疗前后的TNSS、总Ig E、治疗期间TNSS每周(7天患者日记)的平均值变化,进行统计分析,以评价“从肝论治”针刺疗法对AR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对AR患者免疫机制的影响,同时评价针刺和药物治疗的安全性。结果:(1)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前后的TNSS差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疗前TNSS与疗后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01),对照组疗前TNSS与疗后相比也有统计学差异(P=0.046)。两组第1周(P=0.054)、第2周(P=0.719)、第3周(P=0.762)、第4周(P=0.142)的TNSS平均值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与筛选期的TNSS平均值比较,治疗组从第3周开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并持续至治疗结束;对照组第1周至第4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前后总Ig E的差值无统计学差异(P=0.129)。治疗组疗后总Ig E与疗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疗后总Ig E与疗前也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从肝论治”针刺方法对患者鼻部症状的改善效果,与阳性药物盐酸西替利嗪相似,针刺在治疗6次后起效,不如药物起效迅速。本试验的研究结果未能提供针刺或盐酸西替利嗪对总Ig E影响的证据。2模型豚鼠实验材料:健康英国种Hartley豚鼠40只,雌雄各半,SPF级。方法:将40只豚鼠按照性别各自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1组(空白对照组)、2组(模型对照组)、3组(药物组)、4组(常规针刺组)、5组(疏肝针刺组),每组8只,雄鼠、雌鼠各4只。2-5组复制AR模型,先基础致敏,以生理盐水1ml+OVA 0.45mg+Al(OH)3 30mg腹腔注射,每次1ml,隔日1次,共注射7次;腹腔注射结束隔3日后局部致敏,以生理盐水4ml+OVA 120mg(溶液浓度为3%)对豚鼠双侧鼻孔滴鼻,每侧鼻孔每次滴入50ul,每日1次,连续10次。1组使用生理盐水作为空白对照,步骤同2-5组。第5~10次滴鼻致敏后即刻至30分钟内,观察豚鼠搔鼻、喷嚏、流涕等行为,记录症状评分,总分≥5分视为造模成功。造模成功后次日开始干预:1组、2组不干预;3组双侧鼻孔外喷布地奈德喷雾剂,每次、每侧鼻孔1喷(64ug);4组针刺双侧迎香、肺俞穴;5组针刺双侧迎香、肺俞、肝俞、太冲穴,肺俞、肝俞均不留针,余穴留针20分钟。3~5组均每日干预1次,连续15次。第5、10、15次干预次日,1-5组豚鼠先滴鼻激发,1组每侧鼻孔滴入生理盐水50ul,2-5组每侧鼻孔滴入3%OVA生理盐水溶液50ul,激发后即刻至30分钟内,评价行为学积分。末次干预隔3日后10%水合氯醛麻醉,腹主动脉取血,进行血清IFN-γ、IL-4、总Ig E(ELISA)测定。结果:(1)共28只(雄15/雌13)豚鼠造模成功,在干预前,五组体重没有差异,行为学积分平均值1组与2-5组均有差异。空白对照组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干预期行为学积分平均值有统计学差异(P=0.033),性别对积分没有影响。(2)空白对照组干预前后的行为学积分平均值没有变化(P=0.588),模型对照组干预后的行为学积分平均值较干预前下降(P=0.002);两组IFN-γ、IL-4、总Ig E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3)模型对照组与药物组、常规针刺组比较,干预期行为学积分平均值、IFN-γ、IL-4、总Ig E没有差异(P>0.05),性别对上述指标没有影响(P>0.05)。(4)模型对照组与药物组、疏肝针刺组比较,干预期行为学积分平均值、IFN-γ、IL-4、总Ig E均无差异(P>0.05),性别对上述指标没有影响(P>0.05)。(5)模型对照组与常规针刺组、疏肝针刺组比较,干预期行为学积分平均值、IFN-γ、IL-4、总Ig E没有差异(P>0.05),性别对上述指标没有影响(P>0.05)。结论:本实验未能提供布地奈德鼻喷剂、常规针刺法、疏肝针刺法影响免疫学指标的证据,可能由于针刺的作用机制存在其他途径;也可能与复制AR模型豚鼠的质量有关,还可能与评价指标的观察时点,尤其是血清采集时点相关,需要继续进一步的研究。综合临床试验和模型豚鼠实验的结果,认为“从肝论治”针刺疗法能够改善过敏性鼻炎患者的鼻部症状,但起效时间比盐酸西替利嗪略为缓慢;研究未提供针刺对免疫学机制影响的证据,提示针刺的作用机制可能存在其他途径,需要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
其他文献
目的 汇总预防血液肿瘤患儿PICC导管回血中的有关证据并应用.方法 以渥太华证据转化模式为框架,通过评估现状、构建循证方案、应用证据及评价效果4个阶段,于2019年3月-10月选择适宜证据构建循证实践方案,并将其运用到血液肿瘤科带有PICC管道的患儿,通过干预前后对比评价实践方案的运用效果.结果 5条证据的临床转化应用,增加了护士对引起PICC管道回血因素的认识,提高了宣教的质量.此外,通过冲封管理论及模型的构建学习,大家对正确冲封管和回血的关联性有了直观的认识,从而减少PICC回血因回血导致的堵管和非计
目的 探究责任制整体护理对老年患者脑血管疾病的康复治疗效果及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月间来院接受治疗的62例老年脑血管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各31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和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责任制整体护理干预.对比分析患者的神经功能康复治疗效果、日常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差异.结果 对患者进行为期3个月的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神经功能评价、日常生活能力评价及生活质量评价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责任制整体护
目的深入探讨《金匮要略》湿病脉证并治规律,开展“湿流关节”的实证研究(客观证据、生物学机制)。方法1采用文献学的研究方法,收集史料,梳理先秦至西汉非医文献及医学史料中对“湿”字含义的解析及湿病的理论源流。2采用文献结合理论的研究方法,探讨张仲景湿病之诊疗纲要、湿病脉证并治规律及动态演变分析。3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依据“中湿者,亦必先有内湿而后感外湿,故其人平日土德不及而湿动于中,由是气化不速而湿侵
目的 探讨集束化护理策略对微波治疗仪治疗支气管肺炎患儿效果的影响.方法 采用分层抽样法选取2018年12月-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102例采用微波治疗仪治疗的支气管肺炎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51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实施集束化护理策略.比较两组实施效果.结果 研究组的依从性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咳嗽、喘息、肺部啰音消失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08%,高于对照组的82.35% (P<0.05).结论 对支气管肺
[研究目的]本课题从分子水平探索蒙药匝迪-5对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大鼠的心肌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欲用蒙医理论揭示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通过现代科学实验方法验证蒙医临床上用于冠心病、心绞痛的常用经典方匝迪-5的心肌保护作用,为临床和科学研究提供文献参考。[研究方法]1.分组及给药:将体重200±20g的SD雄性大鼠84只,适应性饲养一周后根据体重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假手术组、中药对照组、蒙药高剂量组、
目的 探讨自我管理5A模式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功能锻炼依从性与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 将广东省某三甲医院康复医学科2019年1月-6月收治符合纳入标准的5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对照组,出院后采用常规的随访管理;2019年7月-12月收治符合纳入标准的5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观察组,出院后采用5A随访模式管理.采用脑卒中患者功能锻炼依从性量表与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分别于出院前、出院后6个月对两组患者进行测评,观察两组患者功能锻炼依从性与康复效果的变化.结果 出院前,两组患者功能锻炼依从性量表与
总结了2018年1月-2020年6月收治的7例体外膜肺氧合(ECMO)辅助期间进行手术治疗先天性膈疝患儿的临床护理经验,包括ECMO辅助期间围手术期的护理措施及护理重点.通过实施ECMO辅助治疗及有效的护理措施,7例患儿在ECMO辅助期间先天性膈疝手术顺利完成,5例患儿成功撤离ECMO,存活出院4例.认为对重症先天性膈疝患儿使用ECMO辅助治疗能维持生命,创造手术条件;同时实施规范且有效的护理措施,有助于提高治疗质量,早期识别及应对相关并发症,改善患者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