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丹红注射液联合低分子右旋糖酐预防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后血栓形成的疗效。 方法:收集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预防组。肝功能分级根据child-pugh分级标准。 对照组:30例,男23例,女7例,年龄30~64岁,平均年龄49岁。其中肝炎后肝硬化23例,酒精性肝硬化2例,血吸虫性肝硬化5例;肝功能A级20例,B级10例。术后常规治疗。 预防组:30例,男21例,女9例,年龄32~62岁,平均年龄47岁。其中肝炎后肝硬化23例,酒精性肝硬化3例,血吸虫性肝硬化4例;肝功能A级18例,B级12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从术后第2天起连续应用丹红注射液及低分子右旋糖苷2周。 观察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后第3、7、14、21天患者外周血液中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的变化;术后1周、2周、1月、3月彩超,监测有无血栓形成;腹腔引流管引流量及留置时间。 结果: 1、血栓发生情况 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经彩色超声确诊。预防组2例患者术后出现血栓,血栓形成率6.7%;对照组9例患者术后出现血栓,血栓形成率30%,血栓出现时间为术后9~20天,血栓均位于脾静脉内。两组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早期应用抗凝药物能有效降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后血栓形成。 2、术后外周血小板计数的动态变化 两组患者术后血小板计数逐渐上升,峰值出现在7-14天,最高可达到712×109/L。2周后渐趋平稳,在术后相同时间内,两组间的血小板计数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说明血小板计数不能作为指导术后早期应用抗凝药物的指标,与文献报道一致。 3、凝血酶原时间 手术前3天的凝血酶原时间预防组延长(3.26±1.36)秒,对照组延长(3.40±1.45)秒,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周预防组延长(3.90±1.32)秒,对照组延长(2.67±1.47)秒,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有统计学意义。 4、腹腔引流 两组患者术后腹腔引流量及留置腹腔引流管的时间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1、早期应用抗凝药物能有效降低门静脉系血栓行成,与文献报道一致, 2、早期应用抗凝药物不能降低血小板量。血小板不能做为指导预防性用药的观测指标。术后血小板计数明显升高,峰值在7-14天,与文献报道基本相符。 3、早期应用抗凝药物能有效延长凝血酶原时间。 4、术后腹腔引流管引流量和拔管时间,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说明术后早期应用抗凝药物不会增加创面出血,用药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