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西方文化语义下茛苕卷须饰的比较研究与设计应用

来源 :大连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zzc2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探索和研究茛苕卷须饰的历史演变,包括对传统纹样的文化内涵、设计理念及创作方法的研究,重新诠释传统纹样,使其在当代社会重新展现其内在生命力。通过查询历史文献,列表进行对比分析茛苕卷须饰流变的原因以及相关的文化内涵和造型特征。茛苕原是一种生长在地中海沿岸的植物,作为一种装饰性图案一一茛苕卷须饰,很大程度上是脱离植物自然形态,它所表现的是纹样作为载体所蕴含的文化语义,一种形式美。在中西方茛苕卷须饰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多种演变形式。它起源于古希腊,以扇状棕榈饰的形式出现在神庙及装饰瓶画中;古罗马时期茛苕卷须饰占据了主导地位,作为建筑上的一种装饰纹样,是自然主义旺盛生命力的象征;随着拜占庭帝国和伊斯兰帝国的兴盛以及漫长的中世纪,伊斯兰教、基督教成为封建统治的有力支柱和人们精神生活的寄托,此时纹样发生了极大的转变,简化为程式化的三叶饰。在中国,茛苕卷须饰最早是随佛教文化传入的,呈三瓣叶或四瓣叶的抽象形态。在唐代依然受佛教影响,形成独具特色的卷草纹和宝相花。从唐晚期到宋代逐渐脱离宗教影响,形成柔美的、女性化的吉祥纹样。蒙古族的入侵,带来了浓郁的异域风情,受伊斯兰三叶饰的影响一直持续到明代。西方文艺复兴及巴洛克洛可可时期,茛苕卷须饰变得繁复起来。同时期大清王朝与欧洲文化的交融,欧洲的装饰艺术也影响了清代的纹样风格。中西方茛苕卷须饰就是在这样相互影响、演变的过程中形成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纹样特征。通过对同时期文化的研究,得出多变的纹样形态背后具有极大的文化差异性,由宗教而产生的抽象、程式化的纹样形态,在宗教建筑装饰及教堂仪式用品中,表达出沉稳、冷漠、威严的宗教情感。随着社会文化的交流、商品贸易的流通,茛苕卷须饰走向世俗生活,被装饰在各种商品中。不管是丝绸还是瓷器,成为传播东西方文化的重要载体,出现中国的装饰纹样融合着异域纹样的新颖与奇异性。茛苕卷须饰针对不同的宗教信仰、地域文化、民俗风情,形成鲜明的民族性与地域性差异。文章对茛苕卷须饰进行现代化重构与活化,设计演变出符合现代人审美的文创产品,使传统文化以新的形式融入当代社会并被大众所接受,体现传统文化现代传承创新的价值。
其他文献
本文对高校辅导员柔性化工作的模式、原则与方法进行了探讨。在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高校辅导员在研究大学生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研究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充分调
人文精神是人类价值和精神的表现。面对目前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借助大学英语教学,向大学生传播人文精神。本文阐述了大学英语教学对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性及其方法。
该文首先分析了Jesperson的junction与nexus两种不同的词语组合方式。通过实例分析,作者指出古诗词中为全诗增色不少的诗眼往往是句中的动词,或是其他词性的词活用为动词。动
针对变电站直流电源系统,应用并联技术、超级电容等前沿技术替代传统的蓄电池组和充电机作为应急电源产品。直流电源并联技术采用DC12 V/DC220 V或者DC12 V/DC110 V模块,配置
根据膨润土防水毯性能特点、成府路地下隧道防水工程特点,制定出了科学的膨润土防水毯施工方法,并从施工工具准备、施工工艺流程、基层处理、主要施工方法、验收措施、成品保护
选取人均GDP社会经济指标,以省际单元为对象,通过计算其标准差、极差、变异系数、加权变异系数、基尼系数、锡尔系数,对我国1978-2008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性进行了动态时序分析,定
着重从文摊理想与革命话语的融合与疏离、文学形式内容与革命思想精神的重合与断裂、民本立场与官本立场的纠葛与矛盾三个层面上来分析赵树理与解放区文学的关系,重新审视赵树
选取丹江口库区青塘河五龙池小流域坡耕地夏玉米黄棕壤为供试土壤,采用田间原位淋湿装置,通过阴阳离子树脂吸附法研究了3种耕作土壤硝态氮淋失的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