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1994年实行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以来,我国外汇储备量开始快速累积。2009年储备总量超越日本,2014年突破四万亿美元大关,我国一跃成为全世界外汇储备持有量最多的国家。巨额的储备带来了便利,也带来了贬值风险加剧、管理成本激增等诸多问题。因此,如何在满足外部清偿性和预防性需求的前提下,提高我国外汇储备的管理效率,发挥外汇储备作为国家财富的功能,成为了目前各方关注且亟待解决的问题。作为外汇储备的积极管理模式之一,分层管理为我国外汇储备管理体制的改革指明了方向。外汇储备的分层管理包含三部分内容:一是按照储备需求将总储备划分层次;二是为各层次的需求配置适当的管理主体;三是依照各项需求的管理原则制定合理的管理策略。遵循这一思路,本文首先借助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中关于个人持有货币动机的探讨,将我国的外汇储备需求划分为交易性需求、预防性需求和盈利性需求。其次,利用比例分析法、JR模型、Logit模型测定了各项储备需求的规模,并通过测定结果与我国储备资产配置现状的对比,指出国家在外汇储备管理方面存在的不足。再次,从实践角度分析、总结了其他国家基于储备需求的分层管理经验和启示,为我国外汇储备分层管理的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最后,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当前发展所面临的机遇和风险,从机构设置和策略调整两个角度,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外汇储备分层管理模式提供了具体的政策建议。本文的研究表明:(1) 2009年至2015年,我国外汇储备的基本需求在总储备中的占比平均为35%;超出基本需求的外汇储备可满足盈利性需求,其规模在总储备中的占比平均为65%。(2)满足基本需求的外汇储备以安全性和流动性为管理原则,满足盈利性需求的外汇储备则以收益性为管理原则。但从我国储备资产配置的现状来看,高流动性储备资产的占比达55%,而高收益性储备资产的占比仅为45%,外汇储备资产配置状况与储备需求极不匹配。(3)针对我国当前储备管理存在的诸多不足,我国应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改革现有的管理方式,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外汇储备分层管理体系,实现巨额外汇储备的高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