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机会网络的隐蔽传输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来源 :武汉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lyh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网络互联和数据共享的加深,通信网络的信息安全面临较大威胁。加密通信对数据本身进行加密,但随着解密算法的发展,解密设备的计算能力日益增强,秘密信息仍然存在被破解的风险;此外,加密后的数据多为乱码,容易引起第三方的注意与破坏。针对该问题,对通信行为进行隐藏的隐蔽通信技术应运而生。但由于传统网络中通信设备如路由器、基站等对数据本身及其传播路径进行记录,网络监听者能够轻易地拦截秘密数据和追溯发送方,因此,发展一种更加隐蔽和安全的传输方案已经迫在眉睫。传输路径随机的机会网络为此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机会网络是一种无需端到端的完整通路即可实现通信的自组织网络。在间歇性连接的链路环境下,随机移动的节点利用相遇机会对信息进行“存储-携带-转发”,这种通信方式使消息在多跳传输的过程中转发路径不确定,难以被精确预测,从而实现对敏感信息与发送方的保护。本文结合机会网络的特征,提出一种基于机会网络的隐蔽传输系统,实现对通信过程的隐藏。然而由于节点间歇性连接且网络资源有限,机会网络的通信容量、传输效率和可靠性还不能满足实际通信需求。目前提高通信质量的相关研究采用较为理想化的模型,难以有效应对实际应用场景;同时机会网络的间歇性连接和自组织特征使收发双方无法验证所有中继设备的可信度,降低通信过程的可靠性。为了提高系统在实际应用中的可靠性和传输效率,本文对机会网络的应用层与束层协议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考虑到机会网络中节点单次接触的传输容量有限,需要对较大文件进行分片处理,而传输容量与网络中节点的移动性和接触模型有关,因此本文针对不同的网络模型设计了两种分片机制:面向同构网络模型的均匀分片机制,和面向异构网络模型的自适应分片机制。根据网络平均传输容量设置分片大小,使节点接触机会得到充分利用,提升消息投递率,降低平均投递时延。2、传输可靠性是隐蔽传输系统的研究重点。针对传统的机会网络传输机制在资源受限的环境下效率较低、易产生网络拥塞的问题,提出一种改进的基于编码与反馈的可靠传输机制。通过对网络中编码包的传输过程建立常微分方程,得到基于马尔科夫链的文件时延模型;在随机分析框架下对编码包的传输过程和发送数量进行优化控制,保证文件可靠传输,同时降低投递时延和网络开销。3、针对实际移动设备的缓存、带宽等资源受限的情况,提出一种高效的面向应用的缓存管理策略。与现有的缓存管理策略不同,本策略额外考虑了节点接触时间和异构的移动性的影响,以更准确地计算每条消息的效用,然后根据该效用值大小对缓存中的消息进行删除和调度,以最小化整个网络的期望投递时延。仿真结果表明:与经典的缓存策略相比,提出的策略能显著降低平均传输时延和网络开销,同时提升消息投递率。4、针对机会网络攻击中频繁出现的黑洞攻击,提出了一种基于动态信任模型的机会网络安全路由协议。现有信任模型忽略了节点信任值的时变性,会影响节点安全类型的划分,导致数据传输的可靠性下降,而本文通过实时收集节点之间的接触情况和转发消息的行为,动态更新节点的信任值,从而得到准确的安全性评估结果,建立更可靠的安全路由度量标准。此外针对恶意节点之间串通伪造接触信息的问题,本文结合Guy Fawkes协议对节点交互的接触信息进行加密,在路由时选择信任值更大的非恶意邻居节点作为中继,以消除黑洞攻击对数据传输的影响,同时保持较低的网络开销及能源消耗。5、搭建仿真平台对本文提出系统整体性能进行了测试与分析,对实际的网络环境进行了模拟,仿真参数如下:采用某个城市的部分地图数据,面积约28平方千米,共设置120个节点,分为行人、汽车、电车三种不同类型,其中黑洞节点占10%;只考虑从源节点到目的节点的单播;仿真运行时间为10天,对于传输过程的模拟是足够的。为了去除仿真实验中的随机性带来的影响,我们取多次独立实验的平均值作为结果,置信区间为95%。结果显示,本文提出的系统能够解决机会网络传输不可靠的问题,同时使消息在较短的时延内被成功投递,保持较小的网络开销和能源消耗;在安全性上能较大的缓解恶意节点对消息传输带来的负面影响,因此能够满足实际通信需要,具有较好的实用价值和应用前景。
其他文献
随着无线网络与智能设备的普及,物联网技术正在高速发展,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技术作为一种重要的物联网技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而集成温度传感器的RFID系统将进一步扩大其应用范围。本文对集成温度传感器的无源高频RFID模拟前端芯片进行研究,并完成了射频模拟前端电路与温度传感器的设计与实现。首先,本文研究了高频RFID系统能量与数据的传输方
艺术学理论学科作为艺术学门类中的一个一级学科,从2011年艺术学从文学门类中分离出来建立艺术学门类起,已有9年了。在这9年中,艺术学理论学科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发展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的成就,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对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的定位问题,一般艺术理论、艺术史和门类艺术理论、门类艺术史的关系问题,需要不断探讨、逐步厘清。
期刊
无磁不锈钢兼具无磁性和耐腐蚀性能,常用于制造特种装备的结构部件。随着我国装备技术的快速发展,先进设备的加工能力越来强,对原材料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无磁不锈钢的性能已不能满足设计的需要。本文针对特种船舶用无磁不锈钢的使用需求,设计了一种Cr-Ni-Mn-Al-Ti系无磁不锈钢(简称2115A实验钢),通过高温压缩热模拟实验研究了 2115A实验钢的热变形行为;通过热轧、固溶处理和时效处理实验,结合
贵州地区特殊的地层岩性、水文地质和气候条件,使该地区崩塌灾害多与溶蚀作用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以惠水新寨崩塌为例,对研究区灰岩的化学成分和微观结构进行研究,对不同应力状态下灰岩的溶蚀速率进行分析,得出影响灰岩发生差异性溶蚀的因素。差异性溶蚀作用促进了坡底薄层岩体处凹岩腔的形成,通过UDEC模拟凹岩腔对崩塌体变形破坏的影响。主要内容及研究成果如下:(1)惠水新寨崩塌是典型的近水平碳酸盐岩崩塌实例,危岩
我国浅部煤炭资源基本枯竭殆尽,随着开采逐渐向深部转移递进,围岩应力环境也愈为复杂,深部巷道围岩稳定性控制问题日益凸显,给深井高应力软岩巷道的支护带来了诸多难题。针对盘江土城煤矿131运输上山巷道围岩稳定性差、变形严重、锚索失效等问题,综合运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现场工业性试验等研究方法,对高应力软岩巷道支护技术开展了系统研究,得到如下主要研究成果:(1)给出了软岩的四种定义,并对软岩类型进行了划分
热敏电阻按照温度系数不同可划分为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PTCR)和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NTCR)。新能源汽车和空调等行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PTCR产量上的大幅度提升,但也对PTCR的测试提出了严苛的标准。目前国内PTCR生产企业的耐电压测试水平良莠不齐,有些PTCR生产企业测试速度快,生产效率较高而有些PTCR生产企业测试速度和生产效率差强人意。本论文的研究重点是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的耐电压测试,旨在提
新中国成立之后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这是我国军事法研究的准备期。在这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专门的军事法研究活动并未启动,军事法理论几乎处于空白状态。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军事法制建设被纳入国家法制建设的轨道,军事立法开始步入正轨。法学界在研究宪法和军事法律的过程中,军内外学者发现并提出一些军事法律上的问题,开始从军事法理论的角度加以认识、分析和解释。军事法制的发
荧光碳点(Carbon dots,CDs)因其独特的光致发光特性、高的稳定性和低的毒性,使其成为一种极具潜力的纳米发光材料。近年来,CDs在电致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s,LEDs)的应用吸引了众多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并且取得了极大进展。基于此,本文对CDs基电致LEDs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首先,介绍了CDs的合成方法及CDs基电致LEDs的工作原理;其次,综述了纯C
三维(3D)石墨烯是由多片二维石墨烯连接在一起形成的三维蜂窝状骨架结构材料,其除具有石墨烯固有的理化性质外,3D多孔结构还使其兼具比表面积大、结构稳定不团聚、电子传导能力优越及传质快速等优良特性,在储氢、催化、传感器、超级电容器及柔性/可伸缩导电材料等领域具有较单层石墨烯更优越的性能和更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化学气相沉积法(CVD)是制备3D石墨烯的主要方法。其中,CVD法使用的多孔金属模板是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