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内容为依托的外语教学模式(简称“依托式外语教学”)将语言学习与学科内容学习有机结合。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学活动不按照语言教学大纲,而是围绕学生所要学习的内容和获取的信息而展开,强调让学生在学习具体学科内容的同时来习得语言。它有如下三个特点:以学科内容为核心;运用真实的语言及语言材料;满足学生语言、认知和情感等方面的需要。本研究旨在运用实证手段探索在大学英语教学环境中实施依托式外语教学对学生英语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的影响。实验对象为中国大陆某大学二年级的172名非英语专业学生,他们年龄和教育背景相似,在教学实验前均已通过全国大学四级英语考试。实验按照个人自愿以及对初始成绩进行控制的原则将他们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由82名学生组成,他们将在依托式外语教学环境中学习;对照组由90名学生组成,他们将继续在常规大学英语教学环境中学习。实验时间为一个学年,按照实验组和对照组各种条件基本相等的情况下,在实验前、中、后分别对其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进行调查。在总体思路上采用对比研究的方法,既采用组间对比,即在实验前、中、后分别对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进行对比;又采用组内对比,即将实验组和对照组按照英语水平成绩的前30%、中间40%和后30%都再分为高分组、中间组和低分组,分别在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组内进行对比,考察依托式外语教学以及常规大学英语教学分别对于高分组、中间组和低分组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与策略的效果,然后再将这两种教学法对三组学习者的效果分别进行对比,以探寻对于不同英语水平的学习者两种教学方法对其发展学习动机与策略的优劣。本研究既采用问卷调查等定量研究方法,又辅之以个人采访、课堂观察、学习者日记等定性研究方法。研究结果显示:1.在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学习动机水平相当。尽管在实验中期,两组学生的动机水平仍未呈显著性差异,但随着实验组学生对于新教学法的不断适应,在实验结束时,参加依托式外语教学的学生比在常规大学英语教学班级学习的学生在总体上表现出更强的学习动机,呈现出显著性差异,尤其表现在实验组学生比对照组学生拥有更加强烈的学习英语的愿望。虽然在动机强度方面两组学生的差异不呈显著性,但是通过定性研究辅助发现,他们的学习时间及努力花在了不同方面,实验组学生倾向于将更多时间花在广泛搜集和阅读与主题相关的真实材料上,而对照组学生则将更多的时间花在了背生词以及做练习上。在动机类型上,依托式外语教学较常规大学英语教学更容易使学习者动机类型由工具型向融合型转化。2.在实验开始时,实验组和对照组在英语学习策略的使用上不呈显著性差异,但实验结束时,实验组学生较对照组学生更频繁地使用学习策略,呈现出显著性差异。在具体的六种策略中,依托式外语教学班级的学生在认知策略、补偿策略、元认知策略和社交策略的使用上较常规大学英语教学班级学生呈现出显著性差异,在记忆策略和情感策略的使用上则差异不明显。3.依托式外语教学对高分组、中间组和低分组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和策略均有显著提高,对三组学习者的动机类型由工具型向融合型转化上表现出较好的效果,尤其是对高分组和中间组提高幅度更大,效果更明显;常规大学英语教学只对中间组和低分组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和策略有显著提高,对三组学习者动机类型的转化作用不如依托式外语教学。通过对比,显然依托式外语教学较常规大学英语教学更利于高分组学习者发展他们的动机和策略。对于中间组,依托式外语教学对其动机和策略提高的幅度大于常规大学英语教学,并且依托式外语教学对其实现了工具型动机向融合型动机的大幅转化,综合看来,中间组学习者也是更适合在依托式外语教学环境中发展其动机和策略。对于低分组学习者,虽然常规大学英语教学对其动机和策略提高的幅度大于依托式外语教学,但是可以注意到,刚开始低分组学习者在依托式外语教学受到了语言水平的限制,但是一旦他们的语言水平达到一定的程度并且逐渐适应了新的教学方式,他们便会取得飞速的进步。同时,低分组学习者在依托式外语教学环境中更好地实现了工具型动机向融合型动机的转化,而持融合型动机的学习者更容易在二语学习中取得长久的成功。因此,对于依托式外语教学和常规大学英语教学哪个更利于低分组学习者发展其动机和策略,很难在短期内下结论。总之,在大学英语教学环境中实施依托式外语教学模式是发展学习者英语学习动机和策略的有效途径。在大学英语多种教学方法之中,该教学法可以作为一种较好的选择。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在强调学科知识的同时,也不要忽略了语言学习,同时对于低分组学生应给予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