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食用菌栽培的国家之一,拥有丰富的真菌物种资源。我国的食用菌产业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才逐步发展起来的。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食用菌产业得到了蓬勃发展。现阶段,食用菌已成为中国农业中一个重要产业,是种植业中仅次于粮、棉、油、菜、果的第六大类产品,超过了茶业与桑蚕业。多年来,食用菌产业为很多地区的农业增收,财政增长,企业增效,以及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食用菌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比较典型的就是某些地区食用菌可持续发展受到制约,产生这种现象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由于资源禀赋因素的制约,阻碍了发展规模的进一步扩大。
国内有关食用菌产业发展的研究大多是从宏观层面着手,从发展规模这一微观角度进行研究的甚少。鉴于此,本文从县域经济的角度,尝试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构建食用菌产业规模优化模型,找出影响发展规模的主要因素。
本文首先对县域经济的相关理论和概念进行了回顾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县域发展特色农业的研究和食用菌产业的相关研究进行整理和归纳。其次,对影响食用菌产业发展规模的因素进行了理论分析,得出影响其规模发展的首要因素是原材料资源,运用“投入产出分析”的相关理论建立了反映原材料与食用菌之间关系的原材料消耗系数矩阵,构建了县域经济中食用菌产业规模优化的通用模型。再次,以南京市高淳县为例进行实证研究,对其2009年的食用菌产业规模进行了优化,认为高淳县增加金针菇、香菇、秀珍菇的产量,减少双孢菇、茶树菇、杏鲍菇和鸡腿菇的产量,可实现最大利润1.731亿元,若按照优化后的产业结构安排生产,当地的麦秸、玉米芯、麸皮和米糠是比较稀缺的。然后,运用该优化模型对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得出资金投入量的变化最能影响高淳县的食用菌产业规模。最后,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针对高淳县食用菌产业的发展现状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认为高淳县食用菌产业在以后的发展中应调整食用菌产业结构、合理配置资源、加大资金投入、加快人才的引进、实现标准化生产、强化政策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