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是上;坏是下—隐喻揭示了人类思维的什么秘密

来源 :福建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mmycjriyu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的发展史是一部人类认知主客观世界的历史.语言的产生为人类认知世界架起了桥梁,推动了人类认知的发展,在语言研究的历史上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观点:(1)传统的也称客观主义的观点认为,自然语言是一种封闭、独立的体系,不受人思维的影响,因而客观地描述着现实世界,具有确定的意义.(2)新的观点,即经验实在主义认为,语言是人类一般认知活动的结果,其结构与功能是人类经验的产物,与客观世界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对应关系,语言的中介是人类经验所促动的人类概念.认知语言学从后一种语言观出发,对范畴化进行了重新研究.认知语言学的另一个重要经验基础来自对隐喻的重新认识.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格,一直受到哲学家(语言学家、心理学家等)的忽视.1980年,Lakoff和Johnson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出版,书中提出的"概念隐喻"的思想把研究了2000多年的一种修辞格,一下子提到了一种重要的认识手段和方法论的高度.从而隐喻的研究也就从语言学研究的领域迅速扩展到认知科学、心理学、跨文化研究等广大领域,使隐喻成了70多个学科的研究对象.该文从此研究背景出发,分析、讨论了隐喻作为认知的工具所具有的重要特征、运作机制和产生的基础等,并且以文学作品为例分析了隐喻的认知功能,证明了隐喻与隐喻思维在人类认知世界、改造世界方面所起的作用.隐喻与认知的关系可用下图小结之:从图中,我们看出,人类并非直观地观察世界,而是借助于隐喻工具.隐喻的产生得益于人类普遍的心理、感知和经验,人类又使用隐喻语言表达那些抽象的不能直接描述的经验,并且创造文化,能动地认知世界,隐喻是人类认知不可或缺的工具.
其他文献
随着世界经济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全球一体化的进程,跨文化交际无论作为一门学者所探讨的学科或是一项技能,都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重视.中国自从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与世界
本文采用实验语音学的方法和优选论这一音系学理论对淮安方言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分析。全文共分四章。第一章详细描述了淮安方言的声韵系统及其主要特点,并回顾了前人对淮安方
传统隐喻观将隐喻视作一种修辞手段。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乔治·来考夫和马克·约翰逊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并提出从认知的视角研究隐喻的观点。  隐喻翻译在翻译
本论文主旨在于运用文学文体学来分析张爱玲名著《金锁记》英译本存在的假象等值问题。论文主要从以下五方面展开: 一、探究张氏文风及其名作《金锁记》的写作特点。本论文
该论文就输出的作用,特别是在英语作为一门外语的情况下,学习句法结构时对注意假设的一次研究.该实验研究旨在论证目标语的产出能力能够促使语言学习者关注到在使用语言时语
二十世纪中期以来,特别是七、八十年代后,翻译研究出现两个明显的趋向:一是翻译理论深深打下了交际理论的烙印,二是从重视语言的转换转向更重视文化的转换.翻译不仅仅是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