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食管癌转移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摘 要】
:
目的:肺腺癌阑尾转移非常罕见,其机制不明。本研究初步探讨肺腺癌阑尾转移的分子细胞遗传学特点,阐明其可能的分子机制。
方法:报道1例肺癌大肠及腹膜多发性转移患者病历
【机 构】
:
温州医科大学
【出 处】
:
温州医学院 温州医科大学
【发表日期】
:
2010年期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肺腺癌阑尾转移非常罕见,其机制不明。本研究初步探讨肺腺癌阑尾转移的分子细胞遗传学特点,阐明其可能的分子机制。
方法:报道1例肺癌大肠及腹膜多发性转移患者病历资料,患者,男性,57岁,右肺腺癌行右上肺叶切除术后3年半因“急性阑尾炎”行阑尾切除术,术后病理示阑尾浆膜层有腺癌细胞浸润,阑尾切除术后5个月因“发现右下腹包块”入院。剖腹探查术取大网膜结节送快速冰冻示纤维脂肪组织内见腺癌细胞浸润,行大网膜及腹内包块切除术。术后病理报告示大网膜、腹膜结节、结肠结节纤维脂肪组织内见腺癌细胞浸润。6个月后死于肺癌。分别提取肺腺癌及肺腺癌阑尾转移灶石蜡包埋的肿瘤组织DNA,利用全基因组比较杂交(comparative genomichybridization,CGH)技术检测瘤组织DNA拷贝数缺失和扩增片段,并采用定量多聚酶链反应(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PCR)对候选区域的基因进行了验证分析。
结果:原发性肺腺癌染色体扩增区为1q、5p、8q、11q,缺失区是3p、9q、10p、19和21。腺癌阑尾转移样本的染色体扩增区为1 q、2q、5p、8q、11q,其中2q为高扩增区,缺失区是1p、3p、3q、9q、10p、17p、19、21和Xp。选择2q区域10个候选基因进行了qPCR分析,结果表明,3个基因(PDE11A、ALPP及CXCR4)拷贝数扩增,其中CXCR4为高拷贝扩增。
结论:趋化因子受体(CXCR4)介导趋化因子行使功能,在血管的发育、中枢神经系统神经网络的发育、损伤的修复和肿瘤的生长和恶化中起作用。本研究提示CXCR4可能是一个肿瘤转移基因,介导了该病例肺腺癌阑尾转移过程,其确切机制尚待进一步研究。
目的:食管癌好发于胸中下段,胸中段者占50%,胸下段者占30%;并且,国内食管癌病理类型95%以上是鳞状细胞癌。到目前为止,手术仍是食管癌最主要的治疗手段。然而,食管癌根治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淋巴结清扫术的范围选择尚存在争议。本文探究胸中下段食管鳞癌淋巴结转移趋势,希望有助于外科医生选择最适宜的淋巴结清扫范围,进而在提高术后生存率的同时改善生活质量。
方法:浙江省肿瘤医院胸腹外科2004年1月至2008年12月总共手术治疗单发、不合并其他恶性肿瘤、术前未接受放化疗及其他抗癌治疗的胸中下段食管鳞癌患者933例,其中,男性824例,女性109例。年龄33~86岁,中位年龄62岁。本文回顾性分析胸中段和胸下段食管鳞癌淋巴结转移方向分布、腹部淋巴结转移情况以及不同浸润深度的肿瘤淋巴结转移方式分布。数据采用SPSSV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样本率及构成比的比较分别采用χ2检验,以α=0.05为统计学检验的显著性水准。
结果:933例患者中517例经病理学证实存在淋巴结转移,转移率55.4%;其中,320例单独或合并存在腹腔淋巴结转移,腹腔转移率为34.3%。全组总共清除淋巴结26118枚,平均每例清除淋巴结28.0枚,总共转移2142枚,转移度8.2%;其中,腹腔淋巴结清除12072枚,转移906枚,腹腔转移度为7.5%。发生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中,除80例发生局部转移外,其余均具有上、下双向性,但不同分段食管鳞癌淋巴结转移方向分布不同(χ2=7.90,0.01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内眼手术患者中发生梅毒的阳性率,并通过梅毒患者房水中特异性和非特异性抗体的检测,寻找梅毒是否通过房水传播的理论依据。
方法:对2004年以来准备接受内眼手
目的:通过检测中心体及其相关激酶Nek2在卵巢肿瘤细胞中的表达,探讨其在卵巢癌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为卵巢癌早期诊断及探索新的治疗方法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方法:分别采用γ
目的:
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监测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高灌注状态下术后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及视盘旁视神经纤维层的变化,探讨其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