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算法与大数据融合深入了新闻的自动化生产、个性化推荐,以及评论引导等诸多环节。尤其是算法推荐,随着智能手机的广泛应用,已经成为新闻传播领域较为普遍的分发运作机制,而通过算法推荐平台获取资讯也正在成为人们阅读新闻的常规方式和生活习惯。然而算法在新闻分发中的应用虽然满足了用户在信息爆炸环境下的个性需求,但另一方面也由于商业组织机构的市场逐利,使得用户的个人隐私处于风险之中。因此,为了考察用户对于算法推荐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算法与大数据融合深入了新闻的自动化生产、个性化推荐,以及评论引导等诸多环节。尤其是算法推荐,随着智能手机的广泛应用,已经成为新闻传播领域较为普遍的分发运作机制,而通过算法推荐平台获取资讯也正在成为人们阅读新闻的常规方式和生活习惯。然而算法在新闻分发中的应用虽然满足了用户在信息爆炸环境下的个性需求,但另一方面也由于商业组织机构的市场逐利,使得用户的个人隐私处于风险之中。因此,为了考察用户对于算法推荐新闻隐私风险的感知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本研究从用户的角度出发,对算法推荐新闻用户的隐私风险感知现状进行了考察,并从个人、企业和政府层面探究了影响用户隐私风险感知水平的因素,进而从实际影响因素出发对个人隐私保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通过对373名算法推荐新闻用户的调查,研究发现:目前,我国用户对于算法推荐新闻所潜藏的隐私风险是有所感知的,且感知程度为中等偏上。而在影响因素方面,个人层面的隐私关注会增强用户的隐私风险感知水平,且影响作用在所有因子中最为明显;企业层面的隐私政策感知有效性和政府层面的政府监管感知有效性均对用户的隐私风险感知存在显著负向作用,但隐私政策感知有效性的影响作用要高于政府监管感知有效性。针对于此,本文分别从三个层面提出了建议:在个人层面上,用户应通过充分了解企业平台的隐私政策,定期处理手机中的Cookies、历史浏览数据,或采用专门的隐私保护技术、加密技术来防止个人隐私被追踪、泄露,增强对个人信息的控制。在企业平台层面,企业平台首先应当为用户建立起隐私政策协商机制,而后通过提高隐私政策的用户阅读率、严格按照隐私政策条款进行信息实践活动和采用专业检测技术等方式来增强用户感知隐私政策的有效性,降低用户的隐私风险感知。而从政府监管层面,我国政府也需要逐步完善个人信息保护法律体系、强化企业平台法律责任、提高违法成本,以增强用户感知政府监管的有效性,降低其隐私风险感知水平。
其他文献
波斯尼亚著名作家伊沃·安德里奇(Ivo Andric,1892-1975),1961年以“波斯尼亚三部曲”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在巴尔干这片战火纷飞的土地上,历来就有着魔幻现实主义的文学传统。“艺术片导演”、“流亡导演”、“电影天才”等标签,于埃米尔·库斯图里卡个人而言,横扫各大电影节的宠儿和赢得欧洲三大电影节“大满贯”的当代电影大师。1981年,埃米尔·库斯图里卡拍摄个人第一部剧情长片《你还记得多莉
中国住房体制改革催生了城市有房产者一族,并赋予他们一个新的身份“城市业主”。随着转型的加速及各种社会矛盾的叠加,这个群体不断壮大的同时在现实中遭遇权益被侵害的问题,因而频频联合起来进行维权行动。维权行动的发生离不开有效的组织动员,新的媒介技术为业主维权提供了多种发声平台及低成本的组织动员工具,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传统组织动员资源匮乏的困境。带着这份期待,本文借助实践型的话语分析理论,以中国西部一个三线
就业歧视是一种长期存在的、具体渗透性的危害行为,侵害了公民的平等就业权利,严重影响社会公平秩序与和谐稳定。国内学者对反就业歧视问题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实体层面,对司法救济具体操作层面的分析不够深入,对反就业歧视法颁布前的过渡阶段研究更是稀少。立法过程注定是艰难且漫长的,然而反就业歧视的任务十分紧迫,公益诉讼无疑是在短期内缓解目前困境的最佳途径。本文所欲解决的就是:如何整合相关资源,在我国现有法律制度框
中国留学生因其深入国外社会生活,无疑是一张中国“行走的名片”,一定程度上展现了中国的国家形象,成为外国国民认识中国的窗口。除了中国留学生的个人行为外,媒体对其形象的塑造也是展现国家形象的重要因素,甚至对外国民众的认知影响更为深远。故此,对中国留学生媒介形象进行研究,具有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本研究基于框架理论和媒介偏见理论,运用内容分析法对《纽约时报》和《人民日报》1978-2018年期间的中国留学
2019年是“五四”运动的100周年。作为中国近现代史上里程碑式的事件,“五四”运动在中国共产党话语体系中一直占据着重要位置,并以“五四”青年节作为纪念载体。新中国成立后,以《人民日报》为代表的大众媒体通过在青年节发表评论文章的形式,创造性地将“五四”同国家、社会发展相勾连,由此动员各级党政组织和广大青年投身相应的实践,字里行间反映出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化,具备重要的解读价值。鉴于此,本文运用诺曼·费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及“一带一路”建设的时代背景使在国际化视野下“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这一课题,成为新闻工作者以及新闻学子关注的焦点。以史为鉴,考察历史环境中的国际传播也逐渐成为学界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中央日报》作为抗战时期我国最重要的官方报纸之一,全面记录了新中国成立以前22年间社会的政治、经济、战争状况,在对外战争期间,更是承担着重庆国民党政府,乃至整个中国对外宣传的重任,对于我们
互联网时代,社会化媒体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向前发展,二十余年间,社会化媒体应用不断发展,从最初的即时通讯工具到如今的双微、短视频、直播、电商等产品,它们不仅满足了人们愈发多样的个性化需求,同时也启迪各领域将社会化媒体营销纳入商业战略之中。在这种背景下,社会化媒体与电影行业交叉结合,催生出电影社会化媒体营销,为电影的宣传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纵观当下国产电影市场,整合营销和跨域营销两种模式在相
健康是每个个体创造美好生活的根本保证,也是每个国家保障民生水平的重要基础。肥胖作为一种健康隐患,既是独立的疾病,又是引发多种慢性病的诱因,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与高度重视。在网络新闻蓬勃发展的时代,各国媒体结合社会现实,聚焦肥胖问题,针对性地向公众提供信息,对促进全民健康有所裨益。因此,本研究以框架理论、拟态环境理论为基础,详细解读中英两个主流媒体网络新闻中的肥胖报道,具体选取了中国的中国日报中文
近年来,频发的网络舆情事件在深刻影响和改变我国舆论空间、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吸引了政府的注意力,触发政府针对特定问题的议程设置,将诸多社会问题推向政策议程或决策议题。然而,已有研究主要在分析网络舆情事件触发政策议程、决策议题的过程或机制,并未充分关注网络舆情事件如何触发作为稀缺资源的政府注意力,忽视了其中的触发过程和机制。本文重点研究网络舆情事件对政府注意力的触发过程和机制,以明晰网络舆情事件是如何
近几年,随着伤医事件频频发生,医闹纠纷日渐增加,其中还包括关于医生不负责的负面报道,医生和医疗行业成为了全国乃至全世界共同关注的话题。医疗纪录片因其纪实性和客观性的本质属性,它能让受众全面的了解医生的工作状态,有助于医患关系和谐。近几年中国医疗纪录片发展势力迅猛,在题材选择、叙事风格、细节刻画方面都拥有了自身的特色和风格,并在国内取得了不错的反响。但与国外医疗纪录片相比,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本文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