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电子能谱线站的建设及Cu/3C-SiC界面的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huyanlongba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NSRL(National SynchrotronRadiation Laboratory)光电子能谱光束线和实验站的建设,一个是对Cu/3C-SiC界面的研究。NSRL原有的光电子能谱光束线自建成以后,在同步辐射应用研究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取得了很多有意义的结果。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条光束线存在很多问题,使光电子能谱实验站不能充分发挥同步辐射的优势,因此决定对该光束线进行改造,指标要求为:能量范围覆盖60~1000 eV,样品点流强理论上大于4×109光子数/秒(200 mA 15×1 mrad2 0.1%b.w.),能量分辨本领(E/△E)好于650。样品点最大光斑大小为1 mm(h)×0.8 mm(v)。首先进行了光束线的设计。光束线主要包括前置聚焦系统、入射狭缝、单色器、出射狭缝、后置聚焦系统。前置聚焦系统采用柱面-超环面镜组合的聚焦系统,它具有大的水平接收角而光学元件的尺寸可以很小,如果在3218 mm处以2.5°掠入射,水平接收15 mrad时镜子长度为130 mm。我们的系统采用的小尺寸反射镜不仅加工精度高,而且价格更经济,与其它前置系统相比,更具优越性。单色器采用dragon单色器,此种单色器有较少的光学元件,简单的机械机构和很好的性能,因此被广泛应用于真空紫外-软X射线波段。后置聚焦系统采用一个超环面镜将光斑沿垂直和水平方向聚焦到样品点。以SHADOW程序对设计的光束线进行光追迹,来确定各个反射镜的尺寸及子午半径和弧矢半径的大小、入射狭缝和出射狭缝的聚焦情况、单色器的分辨率、样品点的光斑大小。在计入同步辐射光源的特点,光学元件的反射率,光栅的衍射效率及光束线的几何传输效率的情况下,计算结果为:高能光子的光通量在1010光子/秒(200 mA 15×1 mrad2 0.1%b.w.)的量级,低能光子的光通量可以达到1011光子数/秒(200 mA 15×1 mrad2 0.1%b.w.)。然后进行光束线的安装调试及指标测试。光束线的安装调试是关系到光束线的设计指标能否实现的关键步骤,我们利用各种精密仪器对光束线的各部件进行了离线测试和在线安装,经过模拟激光的观察基本到位。其中单色器是光束线的核心,包括正弦机构和切换机构,正弦机构的直线位移测量精度经过激光干涉仪和光栅尺的距离比对测量,误差小于6μm。正弦杆的标定长度为491.19mm,以此拟合的角度误差小于4秒。对安装调试好的光束线进行分辨本领、光通量的测试及光子能量标定,利用能谱仪测量的结果为:在135/70μm的狭缝开度下,700线/mm光栅在250 eV、450 eV,1220线/mm光栅在500 eV、650 eV时的分辨本领依次为1403、986、1033、1073。能量范围350~1000 eV内,光通量好于3×109光子数/秒(200 mA 15×1 mrad2 0.1%b.w.),能量范围200~500 eV内,光通量好于1010光子数╱秒(200 mA 15×1 mrad2 0.1%b.w.),基本达到指标要求。对能谱仪的接口和控制软件进行更新。设计出由3个16 bit D/A转换而成的精度较高的18 bit D/A。经过对其稳定性,重复性进行测试,表明18 bit D/A达到设计要求。控制软件实现了对多种硬件设备的驱动,可以控制光束线及实验站选择光子能量,实现与光子能量有关的实验模式,也可以进行XPS(x-ray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测试。研究了Cu与3C-SiC界面形成过程。SiC作为第三代宽带隙半导体材料,因具有优异的物理化学性能,在高温、高频、高压、大功率的电子器件以及光电子器件等应用领域中占有重要地位。由于铜有低的电阻和高的电子迁移率,是将来电子器件中最吸引人的材料之一。因此Cu/SiC界面的性质对于以SiC为基础的电子器件是非常重要的,然而目前大量的研究都是液态Cu与SiC衬底的相互作用,对固态界面性质的研究则很少。本论文主要用同步辐射光电子能谱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的方法研究了Cu/3C-SiC(111)界面的性质。在超高真空下,Cu慢慢沉积到2ML(monolayer)。Cu2P3/2用XPS测得,结合能从沉积0.08 ML时的933.1 eV移动到沉积2 ML的932.8 eV,Si2P用同步辐射光测得,峰位从未沉积时的43.55 eV移动到沉积2 ML的43.87 eV,峰形状未发生变化,表明Cu与衬底之间没有发生化学反应,薄膜的生长开始为二维生长,超过0.1 ML时变为三维生长,SiC的表面有表面态存在,当沉积少量的Cu时,表面态消失。随着Cu的沉积,能带发生弯曲,肖特基势垒高度增加,在沉积2 MLCu时肖特基势垒变为1.2 eV。
其他文献
论文重点报告了通过D0→KS0π+π-衰变道的含时Dalitz拟合,实现对D0-D0混合参数的测量以及间接CP破缺((|p/p|,arg(q/p))的寻找。该分析是基于位于KEKB不对称e+e-对撞机上的Belle探测器采集的921fb-1数据。我们通过D*+→D0πs+,D0→KS0π+π-的衰变链来重建D0介子,其中软π(πs)的电荷符号标记了所产生D0的味,Ks0由一对π+和π-带电径迹重建
突发钠层是指在极狭窄的高度范围内钠层密度在极短时间(例如在5分钟内)迅速增加至同一高度整夜平均背景钠密度2倍以上的一种突发现象,通常持续几十分钟或数小时,半宽度有时仅1-2km。自从1978年Clemesha第一次观测到突发钠层以来,许多台站陆续观测到这种有趣的现象,并且各种可能的机制模型也相继被提出,例如流星直接注入、高能极光粒子撞击尘埃颗粒释放钠原子、突发E层中的钠离子复合生成钠原子(ES复合
本文对快电子、中能离子与原子、分子碰撞过程进行了研究,主要包括电子碰撞与离子碰撞两部分。电子碰撞部分:在本实验室高能量分辨电子动量谱仪的基础上,加入离子成像系统,设计了一台快电子(e,2e+ion)符合谱仪,并完成了初步调试工作。通过重新设计电子学及数据采集系统,使得该谱仪能够在(e,2e)、(e, ion)、(e, e+ion)、(e,2e+ion)等不同的工作模式下进行电子碰撞实验,从而能够进
学位
2019年国际糖尿病联盟公布的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全球20~79岁成年人中约有4.63亿人诊断为糖尿病,发病率高达9.3%,其中,我国糖尿病患者高达1.16亿,是全球糖尿病患者最多的国家。目前,我国正面临着糖尿病带来的巨大负担。糖尿病带来的危害是系统性的,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在致盲性视网膜血管疾病中占居首位,是成年人失明的主要原因之一,糖尿病患者心脑血管意外的发生率较健康人群增加2~4倍,糖
期刊
在深对流活动中,有一部分对流能穿透对流层顶,这类对流称为穿透性对流,它对上对流层/下平流层(upper troposphere and lower stratosphere,简称UTLS)区域的能量、水汽以及痕量气体的收支起重要的调节作用,而UTLS区域内的辐射平衡也是全球能量平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卫星观测资料的广泛应用,人们对深对流活动有了一定认识,特别是首部星载测雨雷达的升空,深对流及穿
日冕物质抛射(CME)是大尺度的太阳活动现象,它引起地球空间环境的剧烈扰动,是空间灾害天气的主要源头。对CME的观测和理论研究,是太阳物理和日地空间物理领域十分重要的课题。尽管这些研究已经开展了几十年,但是由于观测技术的限制,到现在为止,人们连CME的起源都没有完全研究清楚。本文就CME的起源问题作了相应的研究,并提出了可能的CME触发机制。我们首先回顾了CME的观测特征以及研究现状,然后介绍了C
学位
近些年,电子自旋共振(ESR)开始被广泛应用于结构生物学的研究,在蛋白质结构解析、蛋白质构象变化等等一系列重要的结构生物学问题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功。结构域是蛋白质的基本构建模块,也是有特定功能蛋白质中独立进化的结构单元。某些蛋白质的结构域有明确规定的职能和行为,是各种细胞生命过程中的基石。基因组分析表明,超过70%的真核生物蛋白为多结构域蛋白。多结构域蛋白的模块化特性为其提供了稳定性以及新的合作
降雨是对流层中最常见的气象要素之一,它不仅与人类的生活、生产息息相关,而且降雨体系在整个大气的能量传输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它在相当程度上引起了全球热量和湿度的重新分布。因此很早就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和研究。对它的了解将推动大气海洋耦合的研究,帮助我们理解潜热在大尺度环流中的作用,提高我们对暴雨系统的动力学及形态学等许多方面的理解。目前,机载、星载雷达被越来越广泛的用于降雨的观测,它们有许多相似之处,如
学位
本论文主要介绍了稀有气体和双原子分子(CO,NO)团簇的同步辐射真空紫外光电离实验和理论研究,还介绍了原子分子物理实验站稀有气体滤波器的安装和调试工作,以及乙苯的光电离实验和理论研究。第一章介绍了原子、分子和团簇的光谱学和动力学研究现状,比较详细地介绍了光电离和光离解研究中的基本概念,如绝热电离能、垂直电离能、光电离截面、超激发态、里德堡态,以及基本的离解机理。介绍了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研究中常用的实
粒子物理标准模型能够很成功的描述很多物理实验结果。它成功的预测了粲夸克(c),底夸克(t),Z玻色子,W玻色子以及希格斯玻色子的发现。量子色动力学(QCD)能够描述标准模型中夸克和胶子之间的强相互作用。基于格点量子色动力学的计算,在高温和低重子密度条件下,会发生从强子物质到夸克解禁闭的夸克胶子等离子体(QGP)的相变。夸克胶子等离子体也被认为存在于宇宙早期的演化中。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BN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