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1.分析2015—2017年芜湖市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包括重症病例的时间分布、地区分布和人群分布特征。2.分析2015—2017年芜湖市手足口病病原学构成特征,及其与临床表现的关系。3.通过以上研究为芜湖地区手足口病的预防控制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收集2015—2017年芜湖市手足口病发病资料,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发病资料和部分病例病原学监测资料进行统计描述,采用Real time RT-PCR方法对部分手足口病病例肠道病毒核酸进行检测。结果 2015—2017年芜湖市累计报告手足口病13886例,年平均发病率为123.89/10万,重症病例27例,重症率为1.94‰,无死亡病例报告。平均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χ~2trend=146.01,P<0.01),2次发病高峰为4-7月份的春夏季高峰和10-12月份秋冬季高峰;人口密度高的市辖区发病水平高于人口密度低的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发病以5岁及以下散居儿童和幼托儿童为主,重症病例集中在2岁及以下儿童;病原学监测检出阳性率为69.64%,实验室确诊病例中,EV71占25.25%,CoxA16占29.06%;随着发病至采样间隔天数的增加HFMD病例病原检出阳性率呈现逐渐下降趋势(χ~2trend=61.04,P<0.01);有口腔溃疡/疱疹症状的病例病原检出阳性率高于无症状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住院和发病采样间隔是病原学阳性检出的影响因素。结论 芜湖市手足口病发病呈现逐年下降趋势,但整体发病率仍处在较高水平,且时间分布、地区分布和人群分布特征显著。今后应加强对秋冬季发病高峰的防控力度,人口密度高的市辖区为重点防控地区,3岁及以下的散居儿童为重点人群。继续加强手足口病疫情监测和病原学监测工作,尽可能采集发病3天内的病例标本,提高病原检出阳性率;其他肠道病毒逐渐取代EV71与Cox A16转变为优势血清型,应加强对其他肠道病毒的进一步分型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