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资产证券化是二十世纪国际金融领域中最重要的一项金融创新,它是指将缺乏流动性,但能够产生可预见的稳定现金流的资产通过一定的结构安排,对资产中风险与收益要素进行分离与重组,进而转化成在金融市场上可以出售和流通的证券的过程。资产证券化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的住宅抵押贷款市场,动因主要是为了解决美国储蓄机构的危机。MBS交易的成功,推动了证券化技术在其他资产上的运用。目前,可证券化的基础资产已扩展到了汽车消费贷款、信用卡应收款、贸易应收款以及基础设施收费等能产生稳定现金流的多种资产。资产证券化给整个金融体系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使金融体系的效率得到进一步提高,并已成为当今全球金融发展的一种潮流。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的探索阶段,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发展市场经济的成功经验,“洋为中用”,是加速我国经济建设的明智之举。如何利用资产证券化这一创新金融工具,解决我国经济建设中存在的资金缺乏、企业及金融机构资产流动性不足等问题,已引起金融界的广泛重视。本文较全面地对资产证券化的概念及运作机理进行了阐述,对我国开展此项业务的战略意义及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探讨了在我国推行资产证券化将遇到的问题和应采取的对策。本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资产证券化的基本理论,介绍了北京大学何小锋教授 论文摘要首次提出的广义资产证券化的概念,并详细阐述了资产证券化的运作过程及融资特点。 第二部分从扩大融资、完善资本市场,促进商业银行发展等角度阐述了在我国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的战略意义,并从资本市场、资金来源等方面论述了资产证券化的可行性。 第三部分比较全面地指出我国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所面临的制度、资产、资本市场等方面的障碍,并提出加强制度建设、以住房抵押贷款为切入点、以担保融资方式转移资产及先试点、后推广等切实可行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