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模态磁共振成像的帕金森病脑网络模式研究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ryingb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最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之一,年龄是其发病的最大因素之一。随着我国社会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PD患病人数逐渐升高,为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极大的负担。PD的核心病理改变是黑质纹状体系统多巴胺能神经递质的减少,导致患者出现典型的运动症状,比如运动迟缓、僵直及静止性震颤等。补充左旋多巴是临床缓解PD运动症状的有效方法,但其作用机制仍存在争议。此外,PD患者还伴有嗅觉减退、情绪障碍、睡眠障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及认知下降等不同的非运动症状,临床表现较为复杂,存在一定的异质性。然而,由于缺乏有效的手段深入研究PD的病理生理机制,因此到目前为止PD的发生机制仍然不清。当前研究已经证实,PD是一种全脑广泛受累的疾病,其脑网络发生破坏与重构。利用多模态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技术,可以活体构建PD患者的大脑连接网络及相关环路,进而能够从不同角度多个层次分析PD患者复杂的临床表现及异质性潜在的脑改变机制,这为理解PD的发生机制提供了重要客观依据。综上,本论文各章节拟利用多模态MRI技术从脑网络及环路的角度对PD的临床表现及异质性背后的脑改变进行研究,拟达到以下目的:(1)明确PD患者脑功能连接网络层级性的改变模式,以及左旋多巴对大脑层级性网络可能的作用机制;(2)从脑结构网络及白质环路层面探索PD患者运动症状和特定的非运动症状(快动眼期睡眠行为障碍)相关的大脑改变特征;(3)基于脑网络特征及数据驱动算法揭示PD的临床异质性(亚型)及其潜在的脑改变基础。方法:实验一:纳入61例PD患者和89例正常对照。所有PD患者在撤药12小时后接受第一次MRI扫描(高分辨率T1加权成像和功能磁共振成像),同时对所有患者进行临床评估;之后所有PD患者口服一片美多芭(苄丝肼/左旋多巴50/200mg),一小时之后,重新评估PD患者的运动症状并且对患者进行功能磁共振扫描。采用同样的扫描序列采集正常对照的高分辨率T1加权成像和功能磁共振成像的图像。利用预处理后的功能磁共振图像构建全脑功能网络,分析PD患者大脑拓扑层级属性(rich-club和diverse-club)的改变情况,包括将全脑网络分为三个层级的子网络(rich-club节点构成的子网络,feeder节点构成的子网络,peripheral节点构成的子网络),分析PD患者脑功能网络层级性改变,以及左旋多巴对脑网络的影响。实验二:纳入39例PD患者和55例正常对照。采集所有被试的高分辨率T1加权图像、单b值弥散加权图像及多b值弥散加权图像。采用单b值弥散加权图像进行纤维束(杏仁核-伏隔核-苍白球通路、黑质纹状体通路及基底节-运动皮层通路)概率性追踪,多b值弥散加权图像进行神经突密度和分散度模型的拟合。比较PD患者和正常对照上述白质通路的微结构变化,以及PD患者中不同通路微结构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且分析上述通路与患者运动症状的关系。实验三:纳入191例PD患者(51例PD患者伴有快动眼期睡眠行为障碍,PD-RBD;140例PD患者不伴有快动眼期睡眠行为障碍,PD-n RBD)和76例正常对照。所有被试接受高分辨率T1加权成像扫描。基于各组人群的灰质体积信息构建结构共变网络。分析PD-RBD患者脑网络中各个节点属性的改变,以及全脑中心脑区(hub)的重分布情况。实验四:纳入134例PD患者和77例正常对照。采集所有被试的高分辨率T1加权图像、弥散张量图像以及静息态功能磁共振图像。基于脑区之间的纤维连接构建全脑纤维连接网络,采用典型相关分析的方法识别与PD患者运动症状及多种非运动症状相关的连接模式,基于此连接模式,采用无监督的聚类分析方法识别PD患者不同的亚型,并且分析其临床特征。随后采用神经影像的分析方法,分析不同亚型患者的脑功能、结构基础。结果:实验一:与正常对照相比,PD患者rich-club内部的连接强度及效率下降,diverse-club内部的连接强度及效率无改变。进一步分析层级性脑网络改变特征,发现PD患者rich-club及相关脑区构成的子网络连接强度及效率下降,peripheral脑区构成的子网络内部连接强度及效率无显著改变;同时,rich-club节点等中心节点的度中心性下降,而peripheral脑区节点的度中心性升高,并且两者具有显著的相关;服用左旋多巴后,异常的网络属性趋向于正常化。实验二:与正常对照相比,PD患者双侧黑质纹状体通路平均弥散率及轴向弥散率升高、神经突分散度降低;左侧基底节-运动皮层通路部分各向异性降低;左侧杏仁核-伏隔核-苍白球通路的神经突分散度降低,且该通路神经突分散度与左侧黑质纹状体通路的平均弥散率显著相关。此外,左侧黑质纹状体通路的平均弥散率及轴向弥散率与左侧基底节-运动皮层通路部分各向异性显著相关;左侧杏仁核-伏隔核-苍白球通路的部分各向异性值与运动症状显著相关。实验三:和正常对照相比,PD-RBD患者新皮层节点属性广泛增强,小脑、梭状回、额下回和额上回节点属性降低;而PD-n RBD患者仅在楔叶和缘上回节点属性增强,同时在小脑、梭状回、额下回和额上回节点属性降低。和PD-n RBD相比,PD-RBD患者主要表现为边缘区域、额-颞区域和枕叶区域的节点属性升高,以小脑为主的节点表现为属性降低。在hub脑区的分布方面,PD-RBD患者特定的hub脑区改变主要表现为新增边缘系统(杏仁核、海马)和顶下回作为hub脑区,以及丢失正常状态下的颞上回及额下回眶部hub脑区。实验四:PD患者中存在与运动症状和抑郁症状显著相关的脑网络连接模式,基于这些连接模式,我们发现PD患者中存在三种亚型,根据其临床特征,能够分为运动症状为主型、抑郁症状为主型及临床轻型。通过神经影像的分析方法,我们发现抑郁症状为主型的PD患者大脑灰质功能连接及白质微结构均存在显著的损伤。结论: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1)PD患者rich-club功能受损,而diverse-club功能相对完整;此外,PD患者的脑功能网络层级性结构发生变化,其中处于拓扑学中心的脑区功能受损,而处于拓扑学外周的脑区功能升高,起到代偿的作用;左旋多巴能够使PD患者异常的脑网络趋向于正常化;(2)边缘系统特定的白质通路(杏仁核-伏隔核-苍白球)微结构特征与经典的黑质纹状体通路的微结构特征有关,并且与PD患者的运动症状具有相关性,说明该边缘系统白质通路在PD运动症状的产生中可能具有潜在的作用;(3)伴有RBD的PD患者边缘系统脑区的功能显著升高,这可能是RBD症状出现的潜在机制;(4)基于客观的脑网络特征,采用无监督的数据驱动的方法发现PD患者中存在三种亚型,其中抑郁症状为主型的PD患者脑灰质功能连接及白质微结构均显著受损。以上这些研究结果说明,多模态MRI方法能够从脑网络及环路层面揭示PD复杂临床表现背后的脑内机制,为理解PD的发生机制提供了客观依据。
其他文献
目的:研究不同的胰岛素给药方法在糖尿酮症酸中毒患者急诊干预中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急诊科收治的60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对患者分组,实验组患者30例,接受胰岛素泵皮下输注治疗;对照组30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则接受小剂量胰岛素静脉持续滴入治疗,总结两种给药方式的疗效差异。结果:比较两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情况,实验组达到了93.3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67%(
儿童从幼儿园到小学,是从非义务教育过渡到义务教育的第一年,也是个体重要的人生阶段。因此,幼小衔接已成为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介绍了近年来国外幼小衔接主流理论中的核心概念框架,对幼小衔接核心概念框架了梳理和分析,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衔接”的本质,从而获得对国内教育的启示。
目的:侵袭性真菌病(Invasive fungal disease,IFD)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甚至危及生命的感染性疾病。两性霉素B(AmB)是治疗IFD的经典药物和最后一道防线,目前AmB多为去氧胆酸盐(AmB-DOC)制剂,其严重的不良反应尤其是剂量限制性肾毒性,限制了AmB的应用。新型注射用两性霉素B脂质体(Liposomal amphotericin B,Lipo-AmB,Gilead生产,
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作为同老百姓最贴近、最密切的队伍,担负着各种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任务,因此,消防救援人员要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然而,由于一些队员缺乏专门的训练和指导,忽视了体能训练应遵循的方法和原则,导致在长期训练中产生各种伤病,不但影响了训练效果,还给自身带来了一些潜在危害。文章结合消防救援队伍日常执勤训练实际,主要对体能训练伤病问题进行研究。
基于对工业机器人行业技术原理、产业链及商业模式的基本认知,文章对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的基本特征、发展状况等做了深入分析,结合广东省工业机器人行业发展状况和信贷情况调查,分析了工业机器人行业的关键风险因素,并提出信贷策略及风险控制的措施,以助推实体经济发展,同时有效控制金融风险。
课本剧编演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当前,信息技术与课本剧的编演存在融合度不高的问题,信息技术在选择篇目、编写剧本、挑选导演及演员、舞台布置、排练、评价宣传等环节可以全面融合、渗透,拓宽运用渠道,增强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家校互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凸显语文教学的学科功用和育人实效。
编辑图片是期刊编辑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文章认为主题图的选择是考察图片编辑能力的重要内容。文章提出编辑选择专题摄影报道主题图,要从专题摄影报道的题材内容、期刊定位、图片质量等多维度综合考虑、进行取舍,不仅要第一时间抓住读者眼球,还要点明主旨,烘托氛围,让整篇报道得到升华。
传统村镇住宅结构设计需要进行大量的人工试算与重复建模工作,而村镇住宅受制于建设成本,无法像城镇住宅一样通过设计师进行专业的结构设计与验算,其安全性与经济性均难以满足要求。为此,提出一种村镇轻钢框架结构的智能设计方法,包括智能建模与智能优化两个环节。首先,基于图层自动识别算法、光学字符识别技术、自适应分块算法提出村镇轻钢框架结构BIM智能建模方法,包括图层识别、轴文本数据提取、墙体轮廓提取等,智能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