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鉴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和农村工业的变化,我国农村地区正经历着剧烈的社会变革,由此带来了乡村空间的加速重构。而要理解中国乡村发展先行地区乡村空间重构的规律与经验,探究其空间重构的动力机制是最为关键的问题之一。本研究认为乡村空间的巨大变化与同时期的社会变革是密切相关的,因此,本文选用社会学方法——行动者网络理论(Actor-network Theory,简称ANT),对近代以来苏州吴江乡村空间重构历程与
【基金项目】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绿色宜居村镇工程管理与监督模式研究”(课题编号:2018YFD1100202)子任务1“村镇建设动态发展演化趋势研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鉴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和农村工业的变化,我国农村地区正经历着剧烈的社会变革,由此带来了乡村空间的加速重构。而要理解中国乡村发展先行地区乡村空间重构的规律与经验,探究其空间重构的动力机制是最为关键的问题之一。本研究认为乡村空间的巨大变化与同时期的社会变革是密切相关的,因此,本文选用社会学方法——行动者网络理论(Actor-network Theory,简称ANT),对近代以来苏州吴江乡村空间重构历程与作用机制进行探究,尝试探索我国发展先行地区乡村空间重构与社会变革之间的作用机制。论文将苏州市吴江区开弦弓村定为研究对象,首先,研究国内外有关理论与实践,对其进行述评,构建起苏州吴江乡村空间重构行动者网络研究框架,构建起基于ANT的乡村空间重构研究方法。其次,以开弦弓村为例,运用该研究框架,对其背景概况、空间重构历程进行梳理,分析该研究对象各阶段的空间形态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开弦弓村空间重构各阶段的行动者网络,以乡村空间重构实践为必经之点,从问题界定、利益赋予征召和动员四方面构建了行动者网络的转译过程,阐释了开弦弓村空间重构过程中各行动者的权责分配、相互关系和运行路径,总结空间重构机制。最后,基于ANT视角对苏州吴江的乡村空间营建提出策略。论文结论如下:1)行动者网络理论这一社会学用来解释多要素共同作用促成事物发展的理论模型,用来研究乡村空间重构与社会经济的互动关系,为良好的桥梁和纽带。2)苏州吴江乡村空间的重构与同期社会的变革具有异质同步的特征,其乡村空间重构过程分为传统农业时期、集体工业时期、个体工业时期、新时期乡村建设时期四个阶段。3)从影响乡村空间重构的核心行动者的内外生属性角度出发,苏州吴江乡村空间重构机制经历了“‘外生——内生——内生——外生’主导”的转变。4)村民在空间重构各阶段均发挥重要作用,空间营建应充分调动村民这一行动者的积极性。本研究在一般性乡村空间重构研究的基础上,立足乡村发展先行地区政府、企业探索了在地的情境性经验,目标价值是为乡村的可持续发展与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借鉴,多学科交叉下平稳有序乡村空间重构模式与精细化管理路径探讨则是未来可进一步深入的研究议题。
其他文献
目前全球气候变化与资源紧缺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话题,日益恶化的环境带来的负面作用及资源浪费的现状影响着人们,“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环境资源的节约与利用是全球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认为建筑业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部门,这也与建筑能耗占据世界资源的比例的提升,更大的建设量带来更大的资源消耗,而建筑节能主要通过发展节约资源、节能环保的绿色建筑来应对近几年气温不断升高同时降低建筑能耗
农村住宅建筑的用能方式近些年发生了重大变化,煤炭、电能甚至天然气等商品能源的推广使用正在逐步替代以秸秆、柴薪等传统生物质能,但是,农村这样的用能方式使得农村住宅建筑能耗增加,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冲突。因此,有必要从中国农村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探究针对性的以室内热环境为前提的节能技术,降低农村住宅能源消耗,最终实现农村住宅的全国范围可持续性发展。在国家大力推行新农村建设政策背景下榆林地区农村新建
随着社会的发展,在校大学生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受到社会各方面的高度关注。而以大学校园的景观设计作为着力点,来预防和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目前大学校园景观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目前我国大学的景观设计较为单一,已经不能满足大学生日益增加的心理需求。学生作为大学校园的主要使用者,对大学校园景观不仅有生理需求而且有很多的心理需求。区别于传统的景观设计,心理疗愈景观设计注重景观的
晋南地域处于豫、陕、晋三省交界处,河东文化、尧舜禹华夏文明和晋文化历史传说汇聚于此,悠久的农耕文明和兴盛于此的晋商文化活动,使得该地区形成众多独具特色风貌的传统村落。随着城镇化进程和乡村旅游的发展,晋南传统村落街巷空间面临乡土文脉断裂、地域风貌缺失、空间活力低下等现实问题,且缺乏有效的地域性乡村风貌指引策略。近些年国家相关文件不断提出要加强对乡村传统风貌的发掘引导,在此契机下以晋南传统村落街巷空间
老城蕴含着中国传统人居环境营建历史经验与智慧,是地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也是承载居民基本生活、场所记忆的重要空间;地域文化传承引导城市空间更新活动的进行,而城市空间则是地域文化得以保留与传承的重要载体,两者相辅相成,为中国传统城市的文脉延续及中国传统营建智慧的传承起到重要作用,地域文化传承视角下老城空间更新发展研究对于地域文化传承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目前我国许多城市在快速建设的同时丢掉了城市的独特
城市轨道交通作为城市的血脉,在城市发展中起着极其重要的带动作用,为城市的各个角落运输养料,而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则作为养料站,起着转接作用。随着时间的变迁,城市轨道交通站点不仅成为人们交通转换点,也是城市区域与城市发展推动点、触媒点,导致部分城市轨道交通站点空间原有的单纯交通转换功能已不能满足当前需求,适应新时代城市发展触发点的新型城市轨道交通站点空间模式建设迫在眉睫,空间立体化程度要求也越来越高。近
乡村振兴作为我国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首要任务,乡村建设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乡村社会与环境面貌正经历着巨大的转变。而当下随着乡村经济发展和村民生活水平提高,乡村文化服务建设被忽略,陈旧的文化空间正逐渐被村民所抛弃,乡村文化逐渐走向凋零。面对这种现象,大量建筑师开始进入到乡村领域开展文化建设活动,乡村建设成为了建筑师乐此不疲的天堂家园。众所周知,无规矩不以成方圆,城市建设有城市建设规范控制,而乡村社
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行以及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的涌入,我国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较之以往产生了巨大的转变。这一改变影响着中小学校建筑空间,对教育建筑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我国绝大多数的中小学校还是以单一功能的线性交通空间串联固定的教学单元的传统模式,不能满足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和全面人才培养的新型教育理念的需要。如何用新的设计手法去解决当下中小学教育理念发展与建筑空间需求之间的矛盾与问题,
近年来,我国体育事业发展如火如荼,体育场馆的建设及改造十分迅速,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高清(HD)及超高清(4K)体育转播成为常态,人们对体育场馆的光环境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但是,由于不同比赛项目的照明要求不一样,导致在能够举办多种体育比赛的综合性体育场馆中往往存在照明设计过量的问题,不同比赛间的灯具互不共用,且较为依赖设计人员的经验,导致灯具使用数量过多,初期造价增加,后期使用、管理、维护成本增
由于卫藏地区人口的增长和经济条件的快速好转,乡村居民对居住面积和居住舒适度的要求提高,乡村住宅的数量显著增长。乡村住宅多为居民自发建造,传统民居建筑热环境营造技术未能在自发改建扩建过程中被充分传承,而建筑设计理论的更新落后于建材更新普及,导致现有住宅虽然人均面积扩大、功能分区细化,但热舒适性却不如传统民居;同时,乡村居民对热舒适性的要求却提高了,导致乡村住宅的采暖能耗显著增长。卫藏地区脆弱的自然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