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C5B通过与CDC14A及P53结合介导膀胱癌细胞G2/M周期阻滞

来源 :中国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nwy20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膀胱癌是发生在膀胱黏膜层的上皮性肿瘤。膀胱癌发病率较高,是我国最常见的泌尿系肿瘤。膀胱癌对传统的放疗化疗并不敏感,且由于膀胱癌细胞生物表型上的多样性,高病理分期的膀胱癌治疗效果及预后均不理想。新型分子靶向药物,通过激活抑癌基因或抑制癌基因的表达,降低膀胱癌的复发及远处转移。近年来,许多研究发现UNC5B是P53的直接靶基因,UNC5B可在缺少netrin-1结合或其自身过表达时,介导细胞凋亡并抑制细胞增殖。同时,UNC5B在多种肿瘤中具有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迁移、侵袭的生物学效应,并可增强化疗药对肿瘤的敏感性。本研究通过慢病毒转染、蛋白质谱分析和免疫沉淀实验鉴定UNC5B结合的相关结合蛋白,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其激活的分子通路及重要靶点,综合利用流式细胞技术、基因敲减技术及体内实验,深入探索UNC5B调控膀胱癌细胞周期、抑制肿瘤增殖的分子机制。方法:1.确定UNC5B在膀胱癌组织及膀胱癌细胞中的内源性表达。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泌尿外科的病理标本库中,选取20对经病理报告确认的膀胱癌与癌旁组织。应用PCR和WB法检测UNC5B在膀胱癌标本。用同样方法检测7种膀胱癌细胞器中UNC5B的表达,选取合适的细胞进行进一步实验。2.构建UNC5B胞内段真核表达体并转染膀胱癌细胞,明确其抑癌作用。构建UNC5B胞内段真核表达体,并将其与全长UNC5B对选定细胞进行转染。利用荧光镜检测细胞内绿色荧光的强度的变化;利用PCR检测细胞UNC5B的m RNA水平变化;利用Western Blot检测UNC5B蛋白水平的变化;利用流式细胞检测技术检测UNC5B的荧光信号。利用实时细胞增殖实验及流式周期分析确定UNC5B的生物学效应。3.通过蛋白质谱技术及生信分析鉴定UNC5B介导的通路变化及相关因子。对不同组的膀胱癌细胞进行免疫共沉淀、快银染色及质谱检测,鉴定组间的差异蛋白,利用生信分析(GO分析)预测UNC5B相关的代谢途径;利用蛋白互作网络图(PPI分析)分析潜在的蛋白互作模式;利用KEGG鉴定UNC5B激活的特定通路及重要靶基因。4.通过免疫共沉淀、周期蛋白检测及动物实验验证UNC5B的体内抑癌效应。根据蛋白质谱鉴定,通过免疫共沉淀实验检测UNC5B与CDC14A及P53的结合;通过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周期蛋白的变化;通过裸鼠成瘤实验确定UNC5B及UNC5B胞内段的体内抑癌效应;通过免疫组化测定小鼠种植瘤中Ki67及P53的表达,预测UNC5B在体内对肿瘤增殖的影响。5.回复实验进一步验证UNC5B介导细胞周期阻滞的作用机制。构建CDC14A的Si RNA及Sh RNA。利用Si RNA敲减CDC14A,检测细胞周期及相关周期蛋白的变化趋势;通过Sh RNA构建稳定敲减CDC14A的膀胱癌细胞,通过裸鼠成瘤实验及免疫组化实验验证敲除CDC14A对于细胞周期阻滞的影响,以明确UNC5B调控细胞周期的具体机制。结果:1.UNC5B在膀胱癌组织中低表达,其中癌旁组织的表达略高于癌组织。5637是膀胱癌细胞中UNC5B表达量最高的细胞,T24是表达量最低的细胞。PCR、Western Blot、荧光镜及流式细胞技术确认了UNC5B在5637及T24细胞中的稳定转染。RCTA细胞增殖实验显示,UNC5B抑制了膀胱癌细胞的增殖。流式周期检测证实,UNC5B介导膀胱癌细胞阻滞于G2/M周期。2.蛋白质谱检测及生信分析显示UNC5B的抑癌效应与细胞周期阻滞密切相关,其中CDC14A及P53是重要的调控因子。Co-IP及Western Blot证实,UNC5B通过结合CDC14A及P53使P53蛋白的Ser-315位点发生去磷酸化,从而下调了cyclin B1的表达,抑制了细胞周期的进程。裸鼠成瘤实验及免疫组化验证了UNC5B在体内的抑癌作用。3.敲减CDC14A回复了UNC5B介导的P53蛋白的去磷酸化,使cyclin B1的表达升高,而p-CDK1的表达减少,从而抑制了UNC5B介导的G2/M周期阻滞效应。裸鼠成瘤实验证实,CDC14A的敲减增加了种植瘤的体积,减弱了UNC5B在体内的抑癌效应。结论:1.UNC5B通过结合CDC14A和P53使膀胱癌细胞P53的Ser-315位点发生去磷酸化。这种去磷酸化通过降低cyclin B1的表达,增加p-CDK1的表达,促进G2/M期阻滞,从而抑制肿瘤的体内和体外增殖。2.UNC5B介导的细胞周期阻滞可能是治疗膀胱癌的一种潜在方法。
其他文献
目的:肝癌是全球第二大常见的癌症,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占原发性肝癌的70%~90%是最主要的病理亚型。目前,肝癌的临床治疗手段主要有手术切除、化疗、放疗、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trans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法、局部射频热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法、肝脏移植等治疗方法。肝
长输管道的安全运营与环焊缝焊接质量息息相关,合适的焊接技术与检测方法是确保焊接质量的关键。长输管道环焊缝焊接技术经历了手工电弧焊、半自动焊、全自动焊的发展历程,管道环焊缝缺欠的检测技术主要有渗透检测法、磁粉检测法、X射线照相法、超声波检测法等。阐述了当前长输管道环焊缝焊接所涉及的焊接与检测技术的特点,并对长输管道未来焊接与检测技术的发展进行了简要介绍。
目的:胰腺导管腺癌(pancreatic ductal adenocarcinoma,PDAC)是一种高度侵袭性恶性消化道肿瘤,由于远处转移和复发的发生率很高,再加上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并且对大多数治疗方法有耐药性,是预后最差的恶性肿瘤之一。肿瘤干细胞(cancer stem cell,CSC)是存在于肿瘤组织中的一小部分具有干细胞性质的细胞群体,具有自我更新、多向分化、无限增殖和强致瘤能力。大量
目的:脑胶质瘤是人类中枢神经系统中常见的恶性肿瘤,预后较差,目前的治疗选择有限。因此,深入研究胶质瘤细胞的生物学行为及其相关机制,对于寻找更有效治的疗恶性脑胶质瘤的新“靶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旨在研究转录因子BACH2与RNA结合蛋白FUS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调控胶质瘤细胞的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并进一步深入研究其潜在的分子机制,即BACH2与FUS互作是否通过增强其对Linc00589的转录抑制作
自动焊作为一种高效、新兴的焊接方法广泛应用于工业及制造领域,对于提高生产效率、稳定产品质量、改善作业环境等有较大的意义[1]。但在工艺管道安装过程中,自动焊受到限制条件较多,暂时还难以大范围推广使用。本文通过某项目管道自动焊应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自动焊在管道焊接中的应用限制,为改进管道自动焊机提供方向。
目的: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仅次于肺癌与胃癌的世界第三大常见恶性肿瘤,也是第二大致死性肿瘤。在过去几十年中,我们对CRC的病因学、分子生物学、流行病学和临床诊治方面的了解有了显著提高。尽管如此,在全世界范围内,每年仍新增至少180万CRC病例。而且,这些病例通常在临床晚期阶段才能做出明确诊断,导致每年约有90万人死于这种恶性肿瘤。此外,虽然人们普遍认为CRC只有在
目的:甲状腺癌是最常见的内分泌系统恶性肿瘤,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其发病率显著上升,约占女性恶性肿瘤的5-10%。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ncer,PTC)是甲状腺癌最常见的病理亚型,约占甲状腺癌的85%-90%。尽管大多数的PTC病人可以通过手术切除后进行甲状腺素抑制结合放射性碘治疗获得良好的预后,仍有部分晚期进展型PTC病人因广泛的侵袭转移,导致肿瘤复发和癌症相关死
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一种无法治愈的浆细胞肿瘤,但导致其预后不佳的原因至今还有很多不清楚的地方。有研究发现自噬在包括MM在内的很多肿瘤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自噬是细胞对饥饿、毒性刺激及化疗等的一种反应,通过形成自噬体而对亚细胞成分进行溶酶体降解,并对细胞内成分循环利用,是一种对不利环境的适应性调控。自噬是把双刃剑,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自噬是细胞能够得以正常生存的一种方式;另一方面,过量自噬可促进细
前言:骨肉瘤(osteosarcoma)是原发性恶性骨肿瘤中最常见的类型,在全世界的发病率大概是1-3/百万。骨肉瘤主要的临床症状为逐渐加重的持续性的局部疼痛,可伴有包块、肢体活动障碍,皮温升高,夜间痛尤甚,低生存率和疼痛使患者背负着极大的痛苦和生存压力。骨肉瘤主要的发病人群为青少年,但在50岁以上人群中有一个二次峰值。骨肉瘤是由恶性成骨细胞产生未成熟骨或骨样组织,可在组织学上分为:传统型或经典型
目的: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发病率为全球第三位的恶性肿瘤,也是致死率为第四位的恶性肿瘤。近20年来,我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与死亡率呈逐年递增趋势。在初诊时约有25%的患者即被诊断为晚期结直肠癌,而约50%的接受结直肠癌根治手术的早期患者也会进展成为晚期结直肠癌。晚期结直肠癌的治疗效果至今仍不能令人满意,即使接受过化疗及靶向治疗,许多患者仍因疾病迅速进展而死亡。因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