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诗歌理论的流变

来源 :上海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kb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以广泛挖掘有关明代诗歌理论的文献资料为基础,试图通过对原始文献的研读,并运用个案分析与综合比较相结合的方法,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明代诗歌理论的流变进行解析,探寻其演进的主要脉络,发掘其内在的逻辑规律,以期对其发展做一系统的梳理。 本文共分八章,按时代先后论述明代诗歌理论的流变: 第一章,论述元末明初的诗论。从杨维桢着手,通过研究杨维桢与铁雅派的诗论主张,及其对后世的影响,进而论及明初受其影响的高启、宋濂、刘基、孙蕡等的诗歌理论,而由于明初文人普遍受到庙堂文化崇儒复雅的影响,从而使各派逐渐融汇。 第二章,论述正统、成化时期的诗论。其中包括三杨等台阁文人诗论、李东阳为代表的茶陵派诗论、陈献章为代表的理学家诗论等,在各派融汇的基础上,台阁诗论也逐步由以雍容典雅为尚,向以质朴浑雅的风格过渡,同时,这种诗论观念也逐渐从上层文人向中下层文人扩展。 第三章,论述弘治、正德时期的诗论。主要研究前七子中代表文人的诗论、吴中文人诗论及以杨慎等为代表的诗论,此期文人在反对萎弱诗风、性气诗的同时,受政治局势、哲学思想、地域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刺激,他们努力变革,在格调与情性、诗法与才力等方面寻求创新,试图将明代诗论推向高格雅正的境界,但同时,又产生了模拟剿袭、趋理过偏等弊病。 第四章,论述嘉靖、隆庆时期的诗论。主要研究“嘉靖八子”诗论及后七子中代表文人的诗论。针对前七子诗论的弊病,“嘉靖八子”文人通过高扬本色自然,“直据胸臆”等以纠其弊;而针对前七子与“嘉靖八子”诗论末流的俗浅化、理学化等弊病,后七子等文人承继前七子复起,对诗法诗格等进行进一步反省与深层次探究。 第五、六章,论述万历时期的诗论。主要包括公安派、竟陵派、七子派等代表文人诗论及一些理学家的诗论。万历前期,七子派文人积极努力以修正后七子之偏,公安派等文人通过从师古向师心、从格调向性灵的转变,以纠救后七子之弊。万历后期,竟陵派等文人通过师古与师心、格调与性灵的融合,试图对明代诗论进行纠正与折衷,此期无论是七子派、公安派还是竟陵派,各派之间都有论争、交流,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过程,这也进一步推动了明代诗论的发展。 第七章,论述天启、崇祯时期的诗论。这其中既包括此前的各诗派交错融汇,又增加了虞山派、娄东派等诗论。通过各派交汇,文人学者对明代诗论成果展开了综合分析,通过博采众长、兼收并蓄,他们对明代诗论进行了进一步归纳与深化,从而使之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第八章,论述明末清初遗民诗论。主要包括以费经虞等为代表的遗民文人和以黄宗羲、王夫之等为代表的遗民学者诗论。受时局变化、朝代更替、文人心态等因素的影响,明末诗论则从以忧时托志为主逐渐向以经世致用为尚转变,从而一方面完成了对明代诗论的归纳与总结,另一方面又实现了对清代诗论的开启与延展。 本文将明代诗歌理论当作一个演进、发展的过程,注意力不仅在诗歌理论本身,同时也关注政治、历史、思想文化、学术艺术等对明代诗歌理论流变、发展的影响,,从而为推动明代诗歌理论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尽管这是一项艰巨的工作,但作者努力去做了,希望能对明代诗歌理论研究贡献一点微薄的力量。
其他文献
约翰·福尔斯因其作品题材丰富、风格各异、思想深刻而被誉为战后英国最有才华、最严肃的小说家。其中最能体现他成熟的创作思想、敏锐的生活感悟、深厚的艺术底蕴和高超的艺
《诗经》是西周至春秋时期的诗歌,作为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诗经》被广为研究。但是相对而言,对《诗经》某一《国风》的系统研究仍比较薄弱。虽然也有人对《陈风》中的巫文
赵光鸣在中国当代文坛上无疑是最能表现流浪主题的作家之一,他身居偏远的西部边疆,用小说讲述着有关流浪的故事。流浪作为人类长期的生存方式而形成的文化意义,在赵光鸣一次次的
空间维度形容词是对具有一定形状的物体或其它部分所占据空间的量进行描述的词语,在汉韩两国的语言生活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本论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以现代汉语“深/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