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以广泛挖掘有关明代诗歌理论的文献资料为基础,试图通过对原始文献的研读,并运用个案分析与综合比较相结合的方法,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明代诗歌理论的流变进行解析,探寻其演进的主要脉络,发掘其内在的逻辑规律,以期对其发展做一系统的梳理。
本文共分八章,按时代先后论述明代诗歌理论的流变:
第一章,论述元末明初的诗论。从杨维桢着手,通过研究杨维桢与铁雅派的诗论主张,及其对后世的影响,进而论及明初受其影响的高启、宋濂、刘基、孙蕡等的诗歌理论,而由于明初文人普遍受到庙堂文化崇儒复雅的影响,从而使各派逐渐融汇。
第二章,论述正统、成化时期的诗论。其中包括三杨等台阁文人诗论、李东阳为代表的茶陵派诗论、陈献章为代表的理学家诗论等,在各派融汇的基础上,台阁诗论也逐步由以雍容典雅为尚,向以质朴浑雅的风格过渡,同时,这种诗论观念也逐渐从上层文人向中下层文人扩展。
第三章,论述弘治、正德时期的诗论。主要研究前七子中代表文人的诗论、吴中文人诗论及以杨慎等为代表的诗论,此期文人在反对萎弱诗风、性气诗的同时,受政治局势、哲学思想、地域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刺激,他们努力变革,在格调与情性、诗法与才力等方面寻求创新,试图将明代诗论推向高格雅正的境界,但同时,又产生了模拟剿袭、趋理过偏等弊病。
第四章,论述嘉靖、隆庆时期的诗论。主要研究“嘉靖八子”诗论及后七子中代表文人的诗论。针对前七子诗论的弊病,“嘉靖八子”文人通过高扬本色自然,“直据胸臆”等以纠其弊;而针对前七子与“嘉靖八子”诗论末流的俗浅化、理学化等弊病,后七子等文人承继前七子复起,对诗法诗格等进行进一步反省与深层次探究。
第五、六章,论述万历时期的诗论。主要包括公安派、竟陵派、七子派等代表文人诗论及一些理学家的诗论。万历前期,七子派文人积极努力以修正后七子之偏,公安派等文人通过从师古向师心、从格调向性灵的转变,以纠救后七子之弊。万历后期,竟陵派等文人通过师古与师心、格调与性灵的融合,试图对明代诗论进行纠正与折衷,此期无论是七子派、公安派还是竟陵派,各派之间都有论争、交流,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过程,这也进一步推动了明代诗论的发展。
第七章,论述天启、崇祯时期的诗论。这其中既包括此前的各诗派交错融汇,又增加了虞山派、娄东派等诗论。通过各派交汇,文人学者对明代诗论成果展开了综合分析,通过博采众长、兼收并蓄,他们对明代诗论进行了进一步归纳与深化,从而使之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第八章,论述明末清初遗民诗论。主要包括以费经虞等为代表的遗民文人和以黄宗羲、王夫之等为代表的遗民学者诗论。受时局变化、朝代更替、文人心态等因素的影响,明末诗论则从以忧时托志为主逐渐向以经世致用为尚转变,从而一方面完成了对明代诗论的归纳与总结,另一方面又实现了对清代诗论的开启与延展。
本文将明代诗歌理论当作一个演进、发展的过程,注意力不仅在诗歌理论本身,同时也关注政治、历史、思想文化、学术艺术等对明代诗歌理论流变、发展的影响,,从而为推动明代诗歌理论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尽管这是一项艰巨的工作,但作者努力去做了,希望能对明代诗歌理论研究贡献一点微薄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