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马克·麦卡锡(1933-)是美国当代作家。《穿越》是“边境三部曲”中的第二部,小说中大量的景观描写是其显著的特点。该小说描绘了美国西部的发展以及由此引发的西部地区美国人精神上的变化。景观是文化地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文化地理学致力于探讨文化与景观之间的相互关系。以迈克·克朗为代表的文化地理学强调景观的象征意义。景观是一系列复杂的结构和观念,能够引发人们对环境的感知并影响其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迈克·克朗指出景观可以作为可解读的“文本”,它告诉居民以及我们关于某个民族的故事以及该民族的观念信仰和民族特征。《穿越》中对不同景观的描写与美国精神的不同方面相契合。因此,该小说中的景观可以作为解读的“文本”来阐释美国精神的几个方面。本文旨在探讨《穿越》中的边境景观、西部景观以及政治景观呈现出的美国精神的式微、重塑和嬗变。论文首先探讨了破败的边境景观所象征的荒野精神和使命感的式微。荒野精神起源于荒野,狼作为荒野的代表被虐待致死,折射出荒野精神的式微。教堂作为帝国主义的文化权力机器,其破败的景象隐喻了使命感的缺失。其次,论文阐释了西部景观中的荒野对比利自力更生、吃苦耐劳品格的重塑。牧场与庄园作为牛仔生活和工作的场所,被赋予情感与记忆,成为由体验构成的意蕴中心和价值凝聚。最后,论文分析了政治景观所彰显的美国精神的嬗变——对实用主义和正义与自由的追求。工业化发展改变了西部的交通工具,铁路与汽车成为实用主义精神的表征。小说中,比利的弟弟博伊德在追求正义的义举中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并被埋葬在墓地,因此,墓地成为博伊德追求正义的见证。小说背景正值二战前后,金星是美国政府颁发给二战中牺牲士兵的荣誉标志,因此,金星成为追求自由的见证。本文在结论中指出麦卡锡通过描写比利与边境景观、西部景观和政治景观的感知与互动,旨在书写美国精神的式微、重塑与嬗变过程,颂扬美国精神强大的生命力。然而,由于麦卡锡白人作家身份的局限性,小说中的景观书写是其站在掠夺者立场上的主观性表达。因此,必须以客观的态度审视麦卡锡在小说中所刻画的美国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