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评估单侧寰枢外侧关节内植骨联合对侧后方植骨在后路寰枢椎椎管内外哑铃型肿瘤(dumbbell intra-extradural tumors)切除后稳定性重建中的应用,为进一步单纯行双侧寰枢外侧关节内植骨及寰枢关节内融合器的设计提供临床依据。 方法:回顾分析自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我院收治寰枢椎椎管内外哑铃型肿瘤的患者26例。所有患者症状主要临床表现为枕颈部疼痛、四肢麻木无力及行走不稳,查体主要阳性体征为腱反射活跃、肌力减弱及肌张力增高,部分患者有脊髓半切的表现。所有患者术前均行颈椎正侧位X线、颈部CTA及颈椎椎体及间盘MR平扫+增强扫描,完善术前相关检查,排除手术禁忌症后行手术治疗,所有患者切除肿瘤后均行双侧寰椎侧块螺钉及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并且于肿瘤侧行寰枢外侧关节内植骨,对侧行后方植骨。通过术后近期及远期随访的影像学检查(X线、三维CT及MRI)评估其融合情况及肿瘤复发情况,观察并统计手术并发症、内固定失败率、骨融合率、术前及术后寰齿前间距(ADI)及JOA评分。 结果:所有患者切口均达到Ⅰ期愈合,根据融合标准,随访期间所有患者术后骨性融合率为100%,所有患者术后均达到了良好的骨性融合,术后随访6个月寰枢外侧关节内及对侧椎板间均可见明显的骨桥形成,达到骨性融合的标准。远期寰枢椎稳定性未丢失,内固定未见移位、拔出。术前平均ADI值为2.28±0.6mm、术后6个月平均ADI为2.29±0.53,术前术后无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95)。术后所有患者症状均显著改善,术后未见明显的并发症。术前平均JOA评分为12.35±2.9、术后6个月平均JOA评分为14.77±1.84,术前术后JOA评分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应用单侧寰枢外侧关节内植骨联合对侧后方植骨融合率高,有效限制了寰枢椎的任何活动,减少内固定各个方向的受力。因为C2神经根无重要的肌肉支配且多为载瘤神经,术中可选择性切除肿瘤侧C2神经根,使得寰枢外侧关节内植骨在寰枢椎椎管内外哑铃型肿瘤切除后稳定性重建中的操作方便,术中出血量及康复时间较传统植骨融合术未见明显增高,可以作为后路寰枢椎椎管内外哑铃型肿瘤切除后稳定性重建的植骨方法,且可获得满意的融合率。可以为进一步单纯行双侧寰枢外侧关节内植骨及寰枢外侧关节内融合器的设计提供临床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