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我国煤矿透水事故时常发生,目前我国主要采取工程技术手段来预防透水事故,而对导致煤矿透水事故的不安全行为研究相对匮乏;将行为安全引入到煤矿透水事故预防中,可以有效控制事故的发生。本文采用理论分析和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导致煤矿透水事故的发生机理和不安全动作进行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研究了煤矿透水事故的发生机理并基于2006-2015年透水事故的统计数据对其基本规律进行了研究,得出透水事故的基本规律:①一般透水事故起数最高;较大事故起数较多且死亡人数所占比例最大;较大以上事故所占百分比在80%以上,属于重点防范对象;②2006-2015年较大以上透水事故的透水水源中,88%的透水水源是老空水。因此,预防煤矿透水事故的主要工作应放在老空水的治理上;③贵州、湖南、山西、重庆、黑龙江5省是我国发生透水事故最多的省份,是我国需要重点监管的省份。(2)分析了事故致因“2-4”模型的优势,并应用“2-4”模型分析了3起典型透水事故,通过具体的事故分析得出事故原因及利用“2-4”模型分析透水事故的有效性。(3)统计分析了 120起煤矿透水事故的不安全动作,得到118个不安全动作,共发生680次。为了对这些不安全动作进一步研究,将透水事故可能涉及的工作人员分成七类,即采掘操作人员、水文探测人员、钻井爆破工作人员、安全检查人员、现场指挥人员、中基层管理人员及高层管理人员。分别研究了透水事故中七类人员发出的不安全动作。(4)将不安全动作按违章类型分成4类,即违章行动、违章操作、违章指挥和不违章动作,分别研究了各类违章动作的主要发出人员和需要重点防范的动作。无论从动作次数还是所占比例来看不同违章类型的动作由大到小的排序均为:违章行动>违章操作>违章指挥>不违章。(5)根据灰色关联和熵理论,建立了样本不安全动作的灰色-熵权综合评估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对七类人员发出的动作进行危险度评估,求取不安全动作的危险度从而识别出危险度较高的动作,得到了七类人员的关键不安全动作,找出了事故预防的重点,为煤矿透水事故培训和预防奠定基础。(6)针对上述研究结论,提出了关键不安全动作的预防和控制措施。为了预防事故的发生,必须对各类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从安全知识、安全意识、安全习惯三个方面给出了不同作业人员的关键培训内容和预防对策。采用事故案例教学法从基础知识培训、事故案例讲解、事故案例分析、安全动作训练四个方面对不同种类员工进行培训。最后为了便于对事故案例的管理,建立了事故案例库并给出了系统设计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