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量微测井技术应用研究

来源 :太原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kejianghaox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地表由于结构复杂、岩性及厚度变化大,严重制约了地震资料的高精度成像。因此,如何有效调查地表结构,一直是地球物理学者研究的热点。微测井作为地表调查的手段之一,可以准确地获取垂向近地表低速层的速度及厚度。同时,近年来随着地震勘探向着复杂地区的深入,多波地震勘探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而多波资料的采集质量和转换波的静校正一直是制约多波资料成像品质的重要因素。三分量微测井技术相比于常规微测井不但可以获取地下纵波速度资料也可以获取横波速度资料,从而有效解决转换波低速带静校正这一问题。论文依据地震勘探原理,采用井中激发地面接收微测井技术,三分量检波器在地面呈圆形布置接收。并从三分量微测井技术的施工布置、采集参数的选取、波场分离处理、资料解释及误差分析入手,结合研究区实际地质情况详细研究了三分量微测井在该地区的应用及效果。得出以下结论:(1)横波激发一直是三分量微测井技术的制约因素,测井锤可以与雷管巧妙结合,利用雷管插孔的方向性和聚能性以及雷管结构爆炸的方向性,有效解决了多波微测井激发方向性的问题,一次激发即可产生横波和纵波。(2)三分量检波器可以同时记录多种类型的波,能真实反映地下记录的全波场,提供充分的地震全波场资料,但不同类型的波的质点振动轨迹表现出不同的偏振特性。根据三分量记录的空间偏振特性的差异性,进行三分量坐标的偏振旋转,来达到压制干扰波,分离纵、横波的目的。(3)针对微测井资料解释过程中人为拟合误差,论文提出空间一致性校正、地表多信息融合的方法来减小误差。结合水文资料,地质露头剖面、钻孔资料等,进行综合解释。遵循从点到线,从线到面的全面分析原则,以便获取整个研究区内的浅层地表结构的变化规律。(4)纵横波速度解释结果表明纵波速度界面与地层界面对应良好,横波速度界面不但与地层界面对应,且与多数岩性界面也有良好的对应关系。因此,横波速度界面反应的岩性信息比纵波要好,可以有效补充纵波遗漏的岩性信息,二者结合分析可以对地层做更精细的刻画。(5)品质因子是表征地层吸收衰减的重要参数之一,在垂向剖面上具有成层分布的特征。在地表由浅到深,品质因子表现出逐渐增大的趋势,是一种对于岩性的预测非常有前景的地震属性。(6)实际应用效果表明:(1)在研究范围,依据三分量微测井解释结果确定激发点深度应深入第三系地层之下,避开第四系地层,尤其是结核层,这样加大了药柱和地层之间的阻抗,单炮资料的质量就会得到大幅改观。(2)利用三分量微测井速度解释结果结合炮井钻孔信息建立近地表模型,初步解决转换横波的长波长静校正的问题。
其他文献
大地电磁测深法(MT)是一种利用天然交变电磁场研究地球电性结构的勘探方法,其理论基础是岩石的电性差异。目前阶段大地电磁测深的观测资料可以提供多达20几种参数用于地质解
人体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由于个体间的差异性、多样性以及活体实验的局限性,使得开展人体生物特性的研究工作十分困难。本文在建立人体脊柱胸腰部“骨—肌”三维几何模型和力
以陕西省韩城地区构造煤为研究对象,利用前人总结的地质原始资料和宏观肉眼观察,定性描述韩城地区构造煤的煤岩煤质特征。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压汞实验(MIP)、低温氮吸
5·12汶川特大地震,在灾区形成了大量堰塞湖,对于这些形成于主河道上的堰塞湖,其危害在于淹没上游的道路、村庄、城镇和农田等,堰塞湖溃决又将引发洪水,淹没冲毁下游的城镇、村庄和道路、通讯等基础设施。而对于分布于支沟内更多小规模的堰塞湖,虽不会像主河道上的堰塞湖那样造成大范围灾害,但仍会引发大规模泥石流,给其危险区内的道路、村庄和城镇等造成严重危害。这种沟道内堰塞体溃决形成的泥石流由于成灾快和规模大等
滑坡,属于一种高发并且带来严重危害的地质灾害,滑坡带来的危害包括巨额的经济损失以及惨痛的人员伤亡,并且影响社会的安定。滑坡灾害在我国分布范围较广,如四川、贵州等地的地质
对开采扰动区植被指数变化趋势的分析研究,有利于探索采动因子对地表植被的影响方式,了解矿区生态破坏规律及其产生机制,指导矿区的生态环境重建工作,为煤矿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
深化研究大地电磁测深的正演技术是大地电磁数值模拟领域多年来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为了给反演提供更精确正演模型是地球物理工作者面临的重要任务。目前,反演技术对正演模型
束鹿凹陷位于冀中拗陷南部,西邻宁晋凸起,东接新河凸起,是在古生代基底上发育起来的东断西超的半地堑凹陷,发育有沙一下亚段和沙三下亚段两段烃源岩体系。其中沙三下亚段为暗灰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