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语境视角下言语反语的语用解读

来源 :西安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beishangdeniuz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反语是人类自然语言的一部分,对反语的研究最早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就开始了。反语不仅是一种语言修辞现象,也是一种社会心理现象,仅从语义与句法角度来研究反语是远远不能够接近其本质的,因此必须把反语研究上升至认知语用的高度来研究其生成与理解规律,通过反语的语用特征透析其本质。本文主要是基于认知语境视角对反语生成与理解的认知语用机制较为全面的分析解读,是一种基于关联性、动态性、人本性、可选择性与完型性之上的心理语用解析。二十世纪八十年代DanSperber和DeirdreWilson提出的关联理论是认知语境研究的发端,为人们从认知角度研究语境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基础。由于认知语境较之传统语境对话语的解释更趋于合理与接近言语交际的本质,从认知视角解读事物,例如语言现象,已经成为当下之时髦,对认知语境的研究也在不断趋于成熟。从认知语境观理解反语的语用机制无疑是对认知语境在言语语用功能阐释方面的巨大肯定与发展。从认知语境视角研究人类言语交际中诸多语用现象背后隐藏的关于言语反语生成理解的语用心理机制,进而更好地为交际意图的识别理解建立指导意义。然而虽然认知语境在解读反语语用功能方面有如此深刻的指导意义,但国内外专家学者很少从认知语境角度出发对反语的语用理解进行探讨研究。反语的认知语境研究才刚刚开始。本课题的研究具有很大的创新成分与研究价值,成为补缺该课题研究领域文献资料缺少的极其重要的研究成果。  本论文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以实证研究为依托,验证于实际语料,并在量化分析的基础上借鉴Sperber&Wilson的关联语境论对现实生活中言语交际反语现象的认知心理进行了语用解读,从而确定了认知语境在反语研究中的指导作用。通过回顾以往反语的研究,这篇论文从认知语境视角对反语做了更进一步的研究。作者的研究目的在于揭示在整个反语言语交际中认知语境怎样影响反语运作并体现反语的语用本质。作者希望本论文所提供的资料能为以后该方面的相关研究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文献。
其他文献
高考英语测试(NMET)作为我国一项大规模、综合性、常模参照型高风险测试,其客观性和可靠性历来备受关注。NMET的题型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为选择反应试题(SR),一类为构答反应试题
约瑟夫·康拉德被认为是二十世纪最富影响力的作家之一。身处世纪之交,他目睹了社会的巨大变化和各种思想的纷纷涌现。作为一个具有高度敏感性的作家,康拉德敏锐地抓住了这些现
重复现象是翻译过程中时常遇到的问题,但目前相关研究较少,鲜有人对重复现象的翻译方法进行理论上的系统解释和探究。本文以韩礼德的衔接理论、语用学和修辞学的相关理论为依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