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在生命周期理论与传统的世代交叠模型的基础上探求符合我国新经济环境下居民消费受影响因素情况,在新约束条件下建立三期的双向转移世代交叠模型,从理论上重点对本文关注因素(抚养负担、赡养负担、人口老龄化以及养老保险状况)与居民消费率的影响机制进行预期结果分析,并与实证的结论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居民收入水平与消费支出之间正相关,收入提高后居民消费支出增加,但是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与居民消费率的变化不一致。目前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同时也存在高储蓄现象,快速的经济增长应该意味着居民收入的增长,而我国居民收入的很大部分以储蓄为主,消费支出量虽有提高,但是我国居民消费率依然较低。此外,合理适当的降低实际利率水平有利于刺激我国居民消费,提高居民消费率。当利率下降时,行为人认为当期货币更值钱从而增加当期消费支出,居民消费率会有所上升,但是长期来看并不是最好的举措。高利率会刺激居民进行更多的储蓄,但是利率降低时居民由于消费习惯等其他诸多因素影响,并不会同等幅度的增加消费支出,所以降低利率对提高居民消费率或者刺激居民消费的作用是有限的。第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对居民消费有抑制效应,近些年加快城镇化速度对缩小收入差距发挥了重要作用;较高的储蓄行为会抑制居民消费率提高;各地区在宏观可控范围内实行财政赤字政策,有效拉动了居民消费水平,使经济健康稳定的发展。第三,少儿抚养比的下降显著引起居民消费率下降,而老年抚养比的上升也略微引起其下降。我国少儿抚养比例逐渐减少,老年抚养比例逐渐增加,二者共同抑制了居民消费支出,前者的影响较大,后者另一方面也同时反映了人口结构老龄化问题的重要体现。第四,人口老龄化一方面使得老年期的各种生存消费需求随着老年抚养比例的上升而增加,另一方面随人均寿命的延长需求也会增加,老年期的主要财富来源于子代的赡养与养老保险金,综合考虑人口老龄化会挤压成年期或其子代的消费支出,而且随着年龄延长,能够留给子代的遗产可能性降低。第五,养老保险覆盖的范围增广,有利于促进居民消费支出,提高居民消费率。虽然成年期的消费因养老保险费用的支出而会有抑制,但是由此老年期的生活保障较大而使消费支出增加,从心理因素上讲也可以降低行为人不确定性而提高安全感,社会资源可以更合理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