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今,经济全球化发展步伐不断加快,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贸易规模日益扩大,各国的经济联系也越来越紧密,汇率这一开放经济模型中最重要的杠杆变量,成为众多学者的研究重点对象。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标志着国际货币体系开始进入浮动汇率时代,汇率波动成为外汇市场上的常态特征。因此研究开放经济模型中最重要的经济杠杆变量——汇率,进而分析汇率变动对出口商品价格的传递效率,对政府制定货币政策以及出口企业提高自身汇率风险的抵御能力都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2005年我国进行了汇率制度大改革,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2005年7月至今人民币兑换美元的升值幅度已经超过30%。按传统经济学理论来说,一国货币升值,会抑制该国出口,但即使我国货币一直升值,我国的贸易顺差国的地位却没有显著变化,欧美等国的贸易收支失衡状况也未因此改善。因此我国人民币汇率传递问题引起国内大量学者的关注,本文主要从我国出口商品价格的角度来研究汇率传递问题,采用实证研究方法,构建分布滞后模型(DLM),从总体出口价格和细分商品出口价格两个层面,研究人民币汇率变动对中国出口价格的传递效应。实证结果表明,人民币存在汇率不完全传递的现象,同时汇率的传递具有明显的时滞效应;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不同类型出口产品价格的传递程度是不同的。初级产品的汇率传递程度低于工业制成品的汇率传递程度,部分商品存在不完全传递或者超传递现象。我们可以从我国经济依赖出口贸易程度较高,出口商品竞争力低下,出口企业定价能力相对较弱,美元为主要计价货币单位等方面,进行人民币汇率出口价格传递不完全的原因分析。通过本文希望提供一些合理的政策建议,以加强我国出口企业抵抗汇率风险的能力。基于理论分析以及实证研究结果,可以提出以下建议:必须深化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创造有利的汇率制度环境,促进经济和谐发展;深度优化出口产业结构,实行市场多元化战略,着力推进有比较优势和较强竞争力的产品的发展,提高企业自主创新性,改变出口产品品种结构,增强企业出口定价能力,以提高企业竞争优势进而扩大市场需求;与此同时,进一步推广人民币国际结算,以减少汇率对进出口的影响,降低企业的汇率风险。总而言之,要提高我国出口企业抵御汇率风险的能力,不仅需要政府有合理的政策导向,更重要的是企业提高自身的风险防范意识以及科技创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