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中的升学行为研究——以A市基础教育为例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bab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中国各中、小学校正在大力开展素质教育。“素质”一词日益成为当代中国文化发展和政府管理的核心概念。一方面,中国的生存与发展取决于其人口素质的提高,尤其是儿童素质的提高;另一方面,教育是中国人口向上流动的关键渠道。但是,中国素质教育开展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不少人将应试教育作为素质教育改革的最大障碍。笔者认为“应试”实质上是为“升学”所驱使,而应试行为则直接与升学行为相关。归根结底,是目标不合理的升学行为导致了应试教育的错误做法。因而,对教育主体的升学行为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研究在结构上共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为导论,主要介绍选题的原因、相关理论述评以及研究主旨。社会学对教育的研究多集中在宏观层面,本研究则尝试以一个县级市的基础教育为例,在已有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从微观层面来考察基础教育中的升学行为,并试图借此讨论当前的素质教育改革问题。 第二部分对本研究的基本概念、指导理论以及研究方法进行说明,界定了升学行为主体和升学行为类型概念,明确了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第三部分笔者首先从整体上对当前中国教育现状作一简述,然后详细分析调查所得的第一手数据和资料,根据调查结果从行为目的、行为手段、对行为的评价等方面对各教育主体的升学行为及其素质教育观念进行考察。 第四部分在前文的分析基础上,运用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科尔曼的理性选择理论和法人行动理论对山东省A市升学行为的动因进行解释。在这一部分,笔者指出,A市基础教育中各教育主体的升学行为主要是一种工具性升学行为;这种工具性升学行为是一种策略行为,体现了行动者的行动理性。 第五部分总结全文,提出从社会价值体系、社会制度结构以及教育体制本身等方面入手解决当前的教育问题。最后,笔者反思了研究中发现的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其他文献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目标要求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为新形势下农村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全面发展指明
20世纪90年代,科尔曼的理性选择理论从个体行动者与法人行动者出发,试图整合社会学理论微观主义与宏观主义,因而在社会学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科尔曼的理性选择理论不仅要分
殡葬,是社会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对社会文明进步产生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殡葬既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又是封建迷信、陈规陋俗赖以生存的土壤。近年来
文化变迁的原因多种多样,有的是内部原因,由社会内部的变化而引起;有的是外部原因,由自然环境的变化及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如迁徙、与其他民族的接触、政治制度的改变等而引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