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大肠息肉(colorectal polyps)是大肠黏膜隆起性改变,可发于大肠任何部位,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主要包括便血、腹痛、腹泻、粘液便、便秘等。大肠息肉中的腺瘤性息肉是目前公认的结直肠癌的癌前病变,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因此大肠息肉的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大肠息肉的中医病名,现在无统一认识,可根据其临床表现归为“便血”、“泄泻”、“腹痛”、“癥瘕”等范畴。中医体质学说与大肠息肉有一定关系,体质的差异决定个体对疾病的易感性。临床中对于大肠息肉与中医体质的关系方面的研究比较少。本研究对276名大肠息肉患者进行一般资料、流行病学及中医体质学调查,了解该病的中医体质学分布规律,对其相关性进行统计分析,从而辨识大肠息肉的易发体质类型及腺瘤性息肉的危险因素,对大肠息肉的临床早期发现、早期治疗、预防复发及癌变提供临床依据。研究方法在广泛查阅文献的基础上,结合专家意见,设计调查问卷,问卷包括1、中医体质测评表:以中华中医药学会在2009年正式颁布的《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为依据,收集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门诊、病房或内镜中心诊断为大肠息肉的患者,对其进行中医体质学判定;2、一般资料及流行病学资料:性别、年龄、身高、体重、吸烟史、饮酒史、大肠息肉病史、结肠癌病史、胆囊疾病病史、家族史、精神心理状态、饮食嗜好及大便性状等资料。3、结肠镜及病理诊断报告,统计大肠息肉的数目、位置、山田分型、大小及病理类型。4、分型建立数据库录入数据,对大肠息肉患者中医体质类型分布、腺瘤性息肉的危险因素等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其相关性。研究结果1、基本资料:本研究共收集大肠息肉患者276例,男性患者166例,女性患者110例。大肠息肉患者平均年龄57.47±11.09岁;大肠息肉患者平均体重指数24.73±3.44,属于超重范围;整体体重指数以正常及超重所占比例最多,达80.4%。腺瘤性息肉152例,非腺瘤性息肉124例。单发息肉137例,多发息肉139例,两者各占约50%。2、内镜结果:大肠息肉的多发位置为乙状结肠、横结肠和直肠,以左半结肠为主。息肉大小以d≤0.5cm,0.5cm<d≤1.0cm最为常见。性别、息肉数目、大便不爽、山田分型与腺瘤性息肉的发生有明显相关性。腺瘤性息肉的多见于男性。多发息肉、山田Ⅲ、Ⅳ型、大便不爽多见于腺瘤性息肉。3、体质分布:大肠息肉组体质类型分布规律为:痰湿质(27.2%)>湿热质(25.9%)>阳虚质(24.1%)>气郁质(17.2%)>平和质(16.3%)>阴虚质(12.9%)>气虚质(12.5%)>血瘀证(8.2%)>特禀质(0.4%);痰湿质、湿热质和阳虚质约占总体的77.2%。腺瘤性息肉和非腺瘤性息肉体质分布基本相同。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腺瘤性息肉的影响因素大小为息肉数目>大便不爽>性别。研究结论1、大肠息肉的主要体质类型为痰湿质、湿热质和阳虚质,腺瘤性息肉和非腺瘤性息肉体质分布基本相同。2、腺瘤性息肉发生的危险因素为:性别、息肉数目、山田分型、大便不爽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