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以缓解期为干预时机,观察在该干预时机温针、电针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并且,比较温针、电针两种治疗方法对缓解期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治疗效果。针对缓解期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疼痛、颈部活动受限、上肢麻木症状,在温针、电针两种治疗方法中,选择出最有效的治疗方法。研究方法:本研究为非随机的病例观察研究。研究分为温针组和电针组,温针组的试验单位为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针灸科门诊,电针组的试验单位为新疆第四人民医院康复科。本次研究病例为2018年9月-2019年11月,来两处试验单位就诊的,符合神经根型颈椎病缓解期诊断,并且经评估符合研究纳入标准的患者。受试者年龄在19-81岁之间,两组病例共有117例,其中温针组55例,电针组62例。治疗时,两组治疗选用相同腧穴:肩髎、臂臑、肩髃、颈夹脊穴、大椎、曲垣、天宗、手三里、曲池。在针刺得气后,两组采用不同的干预措施:温针组选取天宗穴、大椎穴,在针柄接汉医牌,直径20mm×长20mm的艾条段。电针组选颈夹脊穴,使用华佗牌电针仪,遵照操作原则依次连接正、负电极,选用疏密波进行电针干预,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准。两组患者施针的留针时间、治疗次数、疗程均相同,即留针25min,每日施针1次,以持续治疗5天为1个疗程,每疗程间隔2天,本试验共计治疗2个疗程(12天)。本次研究对治疗效果的测量指标包括3项主要测量指标,1项次要测量指标。针对颈部患处疼痛程度、颈部活动受限、上肢麻木三个神经根型颈椎病缓解期的常见临床症状,规定测量主要指标为用于评价疼痛变化的疼痛视觉模拟测量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Scale)、颈部活动度测量、上肢麻木评分。两组受试者分别在初次治疗前、第一个疗程结束后(治疗的第5天)、第二个疗程结束以后(治疗的第12天)进行测量。次要的测量指标采用SF-36健康调查简表以问卷的形式,观察患者生存质量的变化。测试分别于参加试验患者接受治疗前、第二疗程结束以后进行。试验过程中若发生不良事件,特别是患者出现不良反应,需登记其发生时间及项目。研究结果:温针组共收集72例病例,其中有17例失访,完成55例;电针组收集73例病例,其中有11例失访,完成62例。通过统计学处理,两组参加试验患者年龄符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经t检验两组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2)。性别方面,经卡方检验两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91)。在对颈部活动度改善方面,经统计分析,治疗后温针组在左侧弯、右旋、前屈和后伸的角度优于电针组患者颈部活动度。在右侧弯以及左旋方向的活动角度,尚不能认为温针组和电针组在治疗前后的活动度变化幅度不同。经治疗以后,参加试验的患者疼痛均有明显的缓解,温针组的有效率为98.18%,电针组为93.54%,均有治疗作用。但是,在治疗1个疗程以后,电针组疼痛测量的VAS评分改善,优于温针组(P<0.05)。通过治疗以后,两组受试患者的上肢麻木评分均显示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在经过治疗1个疗程后和2个疗程后,温针组的上肢麻木评分降低优于电针组(P<0.05)。SF-36健康调查简表评分显示,两组患者简表得分均有不同程度升高,在2个疗程的治疗结束后,反映患者生存质量的SF-36简表评分显示,温针组的治疗效果优于电针组(P<0.05)。研究结论:温针方法对于缓解期神经根型颈椎病具有切实的疗效。温针治疗方法对于改善该病患者的颈部活动障碍、上肢麻木症状效果优于电针治疗。而且接受温针治疗的患者生存质量改善优于接受电针治疗患者。使用温针治疗缓解期的神经根型颈椎病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