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绛县是一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人脉资源流长。这里曾孕育了战国时的大学者荀子,他的《成相篇》成为说唱文学的鼻祖,也产生了唐代伟大的诗人王之涣,他在“旗亭画壁”,作词唱和,流传千古;这里还诞生了元代杰出的剧作家李行甫,他的《灰阑记》早就流传海外。这就是新绛蒲书产生和流传的文化底蕴。新绛蒲书又叫“说书”,“鼓书”,“盲人说书”,是来自于新绛民间的一种纯乡言土音的说唱艺术。他主要是由盲人说唱,而在新绛方言中“鼓”与“瞽”不分,所以“鼓”与史书上所载的“瞽书”相吻。朔其源,约在宋元就有了,其内容包含了佛教、道教、儒家的经典教义,是一种“三教合一”的综合内容,以其说唱形式教化世人,净化心灵,塑造美德,纯洁社会,其内容至今依然可以与新时代道德观念相接轨,有着广泛的礼俗仪式之环境和接受群体,为此一直流传至今。 本文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探索、研究了新绛蒲书的历史形成、丰富内容、说唱特征及表演形式;同时,探讨了新绛方言在蒲书中的应用、以及对蒲书诸特征的影响。作者多次深入农村,亲身到“说书”现场采风、调研、录音、录像,获得大量一手资料,作为实证,还借鉴了《清升平署志》、《新绛方言志》、《话说佛教》以及多种与蒲书相关的善书原本,探寻其思想和理论支点,广泛的取材,小心的求证,大胆的研究,确定了新绛蒲书就是新绛民间乡土音乐原生态活化石的地位。本文对乡土音乐蒲书的研究,其视野是全面的,方法是科学的和富有成果的,给人们提供了大量鲜为人知的史料,对人们重新认识蒲书,加强和保护这份文化遗产的意识,着力与老树发新花的栽培,使之再得传承,并发挥其社会功能,建设和谐社会环境,无疑都是大有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