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在不断提高我国生产力水平的同时,也培养了一个具有巨大潜力的消费市场。受到经济发展,开放政策,潜在市场等因素的强烈吸引,大量跨国企业选择对华投资。世界500强的大型企业中已有480多家先后通过合作、合资或者独资的形式进入中国市场。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相关数据,1978年以来,我国接受外资金额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2016年达到了1260.01亿美元,相比于2015年虽然有所下降,但相较于2006年我国实际接受外商直接投资金额630.21亿美元,10年间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上涨近一倍。就企业法人单位数量来说,2016年我国外商投资企业法人单位数为122391个,相比于2015年的122288个有所增长。我国引进外资规模日益壮大,在此背景下,跨国公司从中国撤资的现象也有所增长。2001年,美国壳牌集团选择撤出中国液化石油气项目;2017年9月,在中国市场经营23年的乐天集团正式宣布出售旗下所有在华超市业务。虽然撤资原因有很大区别,但跨国公司的撤资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就业和国际贸易等方面都会产生不利影响。从就业方面来看,跨国公司撤资,关闭位于东道国的子公司会导致大量东道国受雇于该企业的劳动者面临失业。例如,2017年1月10日,希捷科技(苏州)有限公司正式宣布关闭苏州工厂撤资,就导致工厂雇佣的2000多名员工面临失业,由于下岗补偿不到位,工人与企业的矛盾也逐渐激化,最终当地政府出面才予以解决。产业发展层面看,外资企业撤资会造成国内为其服务的上下游企业的经营困难。国际收支层面来看,外资撤出就意味着出口量的相应减少,对我国维持国际收支平衡也会造成较大难度。目前在跨国公司撤资的理论研究领域,已经有学者引入了制度距离的概念,试图从投资国与母国存在较大制度差异的角度,解释跨国公司经营不利,子公司企业绩效不佳从而导致撤资的原因。多数学者将制度与文化或消费习惯结合,认为制度是长期以来形成的,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应用的一种社会制约,主要强调制度差异对企业的约束面。本文在研究撤资问题时也引入了制度距离的概念,但同时还认同了制度的支持力,认为企业可以通过制度与自身资源的有效配合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因此,本文将制度理论与资源基础论结合起来,采用对比案例分析的方法,探讨跨国公司在母国与东道国市场的制度距离较大的情况下,如何通过合理配置企业资源来获取竞争优势,从企业战略层面减少撤资行为的发生,避免经营不善导致的撤资行为给东道国经济和跨国企业自身造成的不利影响和双输局面的发生。跨国公司的撤资行为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本文通过研究,得出结论认为,跨国公司选择进入东道国市场的时机会对其子公司的企业绩效产生影响。选择在东道国市场有优惠政策,本土企业尚未发展壮大,市场竞争程度较小的时机进入东道国投资的跨国公司更有可能取得竞争优势,获得较好的企业绩效。跨国公司的本土化战略实施效果也会影响子公司的企业绩效,本土化战略实施不利的跨国公司更有可能因为“水土不服”导致企业绩效不佳最终选择撤资。对于跨国公司的建议是,在确定投资意向之后,应该选择合适的投资时机和恰当的经营战略,才能在东道国市场获取竞争优势。对于东道国政府来说,坚持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积极引导跨国公司在本国的投资行为,才能让引进外资更好的促进本国经济的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