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无论是对中央政府还是对地方政府而言,为公众及时提供足够数量和质量的公共产品都是基本的职能和所应该追求的目标。然而,一方面,在财政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我国的不少地方政府甚至根本无力提供基本的公共产品,这极大的影响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和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另一方面,随着非公有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民间资本长期处于“游资”状态,随时等待最佳的投资机会。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述现象更加突出,其结果是导致了一系列经济和社会问题的出现。于是,对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便显得很有意义。
本文运用公共产品供给理论和制度变迁理论,采用博弈论方法和具体案例相结合,对我国民间资本进入地方公共产品供给的现状、存在的问题、有效边界及相关制度安排等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本文认为:在把握好力度和边界的基础上,适当鼓励并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地方公共产品的供给,将产生地方政府、民间资本和公众三赢的社会效应。因此,引导和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地方公共产品的供给是地方政府的理性选择;同时,只要地方政府愿意放开公共投资领域,必然将有充足的民间资本愿意介入到其中。在此基础上,本文又给出民间资本进入地方公共产品供给的四个有效边界。
最后,本文还通过具体案例介绍了地方公共投资向民间资本开放的各种模式,并在进一步介绍西方国家政府所走过的公共产品市场化和民营化道路的基础上总结分析了我国地方政府在允许民间资本进入地方公共产品供给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困难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