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精准的饲料原料营养成分和干物质采食量(DMI)预测是制定奶牛日粮方案的前提。目前,北京地区奶牛养殖场主要参考国外的饲料原料营养价值成分表与DMI预测模型来配制日粮,但饲料品种、日粮模式、养殖环境等差异极大制约了所配制奶牛日粮的有效性。因此,本文旨在构建北京地区饲料数据库的基础上,比较分析北京地区与国际饲料营养价值成分表的差异,为当地奶牛饲养提供一套可信的、较全面的饲料营养价值成分参考表。同时基于国内典型日粮模式下所测定的实际DMI以验证常用DMI预测模型的精确性,为实际生产配制奶牛日粮所选用的DMI预测模型提供理论依据。北京奶牛常用饲料养分分析。采集3类常用奶牛饲料(精饲料、干草类和青贮类共41种饲料原料),来自北京周边主要的奶牛养殖区县(包括昌平区、顺义区、房山区、密云区、延庆县等),选取其中较为典型的22种饲料原料样本进行保存建档。41种饲料常规营养成分测定结果与国际饲料成分表比较发现:北京地区全棉籽粗脂肪(12.96±0.97%)与国际上主要的饲料原料成分表推荐的全棉籽粗脂肪含量有一定偏差(NRC:19.3%; Preston:17.8%; Feedstuff:20.0%),同时其NDF (60.54±+1.36%)含量偏高,蛋白质(20.31±0.30%)含量偏低;北京地区国外苜蓿的常规养分含量与NRC、CNCPS (CP:17%)和Preston中花期的营养含量相当;国内苜蓿的粗蛋白含量(15.5%)明显偏低(NRC:19.2%),而NDF(55.88%)和ADF(47.59%)明显偏高,与Preston (2009)成熟期的养分推荐量(CP:13%; NDF:59%; ADF:45%)相当;北京地区全株玉米青贮中干物质含量(20.41±2.5%)与NRC(未成熟,DM:23.5%), CNCPS (DM:25%)和Preston (乳熟期,26.0%)相近。总而言之,我国全棉籽中棉绒含量较国外偏高,棉籽含量较国外偏低;国外苜蓿在各主要营养成分上明显优于国内苜蓿;北京地区全株玉米青贮普遍DM含量较低,与灌浆期的全株玉米青贮DM含量相似。不同日粮模式下荷斯坦奶牛干物质采食量预测模型的验证。选择16头2-3胎、体况优良的荷斯坦奶牛,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饲喂混合粗饲料型(MF)日粮与玉米秸秆型(CS)日粮,所获得的实际泌乳奶牛DMI数据用以评估常用的4个DMI预测模型的预测效果。结果表明:配对t检验表明MF日粮与CS日粮所获得的奶牛实际DMI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基于MF日粮模式,通过统计指标MPSE (1.23)、R2(0.84)、平均偏差(0.65)和RPE(0.06)表明NRC模型相较于其它DMI预测模型具有更高的拟合精确性,同时b值(0.19)和R2(0.7239)表明Zom模型最不适用对DMI的预测。平均偏差趋势图分析:泌乳20周后,CNCPS模型和Zom模型都低估了DMI,而Fuentes-Pila模型高估了DMI, NRC (2001)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基于CS日粮模式,统计指标显示NRC预测模型有较高的预测精度(MSPE:1.74、MPE:1.32、RPE:0.08),同时其总体平均偏差(0.53)与Fuentes-Pila模型(-0.57)相似,Fuentes-Pila模型R2(0.8541)与数值1最接近。平均偏差趋势图表明:NRC模型具有比较小的相对偏差,泌乳20周后,CNCPS模型和Zom模型都低估了DMI,然而Fuentes-Pila模型高估了DMI。总而言之,NRC(2001)模型对两种日粮都有较高的预测精准性,而Zom模型不适用于这两种日粮对奶牛DMI的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