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新诗接受研究

被引量 : 28次 | 上传用户:codeandm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歌是文学的最高形式,称为文学中的文学,文学皇冠上的钻石。中国是古老的诗歌大国,春秋时期就有采诗的传统,汉代设有“乐府”,历经唐诗宋词元曲,古典诗歌发展经过一个个高峰,形成古体诗、近体诗、词、曲等多种诗歌样式,辉煌了几千年。然而新诗从诞生到现在,一直生存在危机论之中,和小说、散文、戏剧等文体相比,许多人认为新诗是新文学中成就最小的。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新诗已经严重边缘化,人们普遍远离新诗,新诗刊物凋零,副刊少载,销量极小,即使是大学中文系的师生也有相当一部分人不读新诗,这和有着十三亿人口的古老诗国形成强烈的反差,新诗缺乏读者已是不争的事实。这种现象值得认真思考,为何读者普遍对新诗采取拒绝和疏离的态度?新诗真的已经死亡?诗人已经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吗?新诗已经来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在这样的背景下,新诗的接受问题,已经是一个极其严峻的现实问题,也是一个值得认真探讨的历史问题。从这个新的角度来探讨新诗与受众的关系问题,可以对新诗的问题作出更加清晰的判断和认识,能够给陷入困境的新诗提供新的启示和参考。新诗与受众的关系历来探讨极少,新诗与受众的关系问题,在新诗研究中一直被忽视。按照接受美学的观点,新诗“文本”在没有得到读者的接受之前,还没有发挥任何作用,只有读者阅读或欣赏到了诗歌文本,诗歌才实现它的现实价值,成为实在的“作品”并发挥功能。不同诗人的诗歌有自己的隐含读者,读者的赞赏或批评,会对诗人的创作产生反作用,影响着新诗的发展。诗歌历来具有“诗言志”,“诗缘情”,“兴观群怨”,“美刺”等种种功能,新诗由于传播载体与渠道与古典诗歌截然不同,其功能有了极大的拓展和变化。首先,诗歌具有审美愉悦功能,即“诗”的功能。诗歌,作为最高的文学样式,理应担当起体现民族精神,为人们代言、为时代立心的使命,体现出“贵族”的一面。除了艺术上的追求,人生体验、宇宙精神、哲思玄想都可以得到表现,能对人们的精神世界产生重要影响。其次,诗歌还承担着政治、社会、文化功能,也就是还具有“非诗”的功能。诗歌是贵族的,也是大众的。新诗的诞生本身就是新文化运动的产物,并不是文学内部文体的自然变革,负载着改革社会、思想、文化的使命而出现,新诗与读者的关系突破了单纯的鉴赏关系。每当社会变化剧烈的时期,新诗往往充当着先锋的角色,新诗的非审美价值不容忽略,事实上往往是“非诗”的这部分使命,使得诗歌传播广泛,接受者众多,几次诗歌运动的利弊得失值得反思,都扩大了新诗的影响。新诗的实际传播效果恰恰取决于受众的接受,因此本文力求从新诗的效应研究和接受研究入手,来探讨新诗在同一时期的共时反应、水平接受以及新诗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历时变迁、垂直接受,对新诗在当代的接受命运进行反思,给新诗的创作与理论研究提供新的视角与启示。新诗借助报刊、电台、朗诵会、墙报、街头、教科书等媒介进行传播,从一诞生,就注重面向大众,适应大众的文化水平和文学能力。读者作为消费者,直接影响着报刊的销路和生存。在不同的时代语境,受众潜在地引导着新诗的写作方式和传播效果,在新诗的生存发展和兴盛衰落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第一章,媒介革命与受众革命。近代报刊业的出现给新诗的生存提供了物质载体,新诗的隐含读者(implied reader)是面向大众的,只要购买阅读了报刊书籍,就是新诗的读者。新诗要生存,就必须考虑读者的接受水平和审美趣味。可以说报刊传媒业的革命导致了读者受众的革命,读者的地位得到了空前的重视和提高。晚清诗界革命的有效传播和广泛影响正是借助了强势报刊的力量,这场革命成为五四白话新诗运动的先声,为新诗运动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第二章,新诗阅读研究,探讨新诗读者群的形成及初期新诗的读者反应。在作者、作品与读者的三角关系中,读者绝不仅仅只是作出被动的反应,相反,它自身就是历史的一个能动的构成,新诗的历史生命如果没有接受者的积极参与是不可思议的。因为只有通过读者的传递过程,作品才进入一种连续性变化的经验视野之中。读者参与了新诗的接受,并且对新诗的发展起着推动或阻碍的重要作用。科举制度废除后新式知识分子数量大大增加,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固有结构,形成了新文化运动发生的前提。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一向是新诗的主要受众,不过在抗日战争时期,在新民歌运动等特殊时期,新诗的受众空前扩展,这种状况对新诗发生了多种影响。第三章,新文学运动时期期待视野的变化。新诗产生之初,因为它彻底打破旧诗格律、语言、内容等方面的规范,完全超越了古典诗歌的期待视野而被当成“非诗”。新诗刻意要打破古典诗歌的营垒,放弃文言改用白话,废除格律改用自由体,丢掉传统诗意表现现代体验,努力突出新诗之“新”,新诗倡导者与旧诗捍卫者展开了论争,在这过程当中,读者的期待视野经历了打破—重建的过程,直到读者接受了新诗的审美经验,新诗逐渐在文坛确立了合法性地位,并且受到年轻人的追捧和欢迎,出现了阅读的热潮。第四章,新诗发展时期的多元追求及反应。1925年之后,新诗歌向多元发展的道路迈进,象征诗派、现代诗派、新月诗派、中国诗歌会纷然并起,呈现出多种可能性,这些诗歌流派在与读者的态度上表现出或疏离或强调的姿态。一部分诗人执着诗歌艺术探索,一部分诗人致力于与大众结合,造成纯诗与革命诗歌的分流。纯诗的读者面有限,局限在有较高文学鉴赏力的知识分子群体当中。革命诗歌努力与大众结合,实际上脱离了大众的真实生活,并没有争取到设想中的读者。第五章,抗战语境与新诗接受。抗日战争把中国版图人为地划分为三个地理空间,即习惯所说的解放区、国统区、沦陷区,这不只是地理区域上的区别,也是不同的政治文化空间,诗歌是各文学体裁中十分活跃的一支,诗歌风格各有不同,诗歌的接受状况也各不相同。国统区的政治讽刺诗风行一时,表达了人们的心声而受到欢迎。沦陷区的诗歌刊物艰难地生长,抒发着与祖国母体脱离的殖民地人们的悲哀。解放区则倡导与大众相结合,街头诗运动、朗诵诗运动蓬勃开展,诗歌发挥了强大的宣传功能、战斗功能,新诗也随之扩大了影响,田间、柯仲平的诗歌在此时影响很大,贺敬之的新民歌体诗歌一时成为典范。第六章,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接受。本章致力于将效应研究和接受研究两种方法结合起来,以郭沫若、徐志摩、李金发、艾青、穆旦诗歌在不同时期的接受情况为例,从历时接受的角度来考察诗人及其诗歌在不同时代语境的接受命运。第七章,当代新诗的接受潮流。当代新诗受到中国现实政治语境的极大影响,本章选择新民歌运动、朦胧诗潮、汪国真现象几次大的读者接受潮流,分析政治行为、审美经验、读者心理在其中起到的主导作用,并且对新诗诞生以来主要的负面批评进行反思。新诗接受既是个人的行为,又是是社会化的行为,个体生活在社会中,个体的文学接受互相影响,形成一个时代的文学趣味。诗人创作受到诗歌潮流的影响,不能不考虑到读者的口味爱好和批评家的褒贬评价,受众在影响新诗创作、传播欣赏趣味、塑造新诗经典方面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新诗的接受与时代语境相关,一个时代的期待视野造成了新诗的热读与冷遇,新诗经典地位的确立和受众的关系紧密。在“纯诗化”与“大众化”、“贵族化”与“平民化”之间摇摆的新诗带来读者审美经验的变化、文本的创造性召唤和诗歌功能的多样发展可能。新诗是为艺术探索,还是为民众代言,决定了新诗发展的两种走向,诗人只有做到艺术承担与社会承担相结合,才不会使读者远离诗歌。
其他文献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中国武术拳种与流派产生进行“模件”解读,分析中国武术内在的可能性机制。认为:拳种模件促成了流派的规模化产生,其基本动作模件、组合动作模
"引咎辞职"是西方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常见现象,也是体现民主和宪政原则的一种重要的制度安排.近期,随着一系列重大责任事故的发生,我国的引咎辞职制度日益呈现出制度化趋势.在
综述了丙烯/1-丁烯无规共聚物的制备技术、结构与性能表征及其性能改进方向等研发现状。
采用噻吩/正己烷配制出含硫模型化合物,以13X分子筛为吸附剂,在常压条件下,用静态吸附法评测了吸附时间、吸附温度、含硫模型化合物浓度等吸附条件对吸附剂脱硫性能的影响。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的施政纲领,是团结全国人民建设新民主主义中国的大宪章,在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以前,实际上起了临
目的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LADA)属于1型糖尿病自身免疫亚型。自从在动物及人类的自身免疫病、肿瘤免疫、移植免疫及感染免疫研究中发现调节性T细胞,它一直是众多学者的
白光LED具有耗电量小、寿命长、环保、响应速度快等优点。固态光源取代传统真空光源如同晶体管取代传统真空电子管一样是破坏性技术创新,将引起照明领域的一场革命。自1996年
当前,客户服务需求日益多元化、个性化,对银行业客户营销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金融机构如何适应更加多变的市场形势?如何挖掘多元的客户需求?如何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如何提
从公司治理角度研究审计委员会制度体系构建与完善问题,在当今的中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其一,我国需要健全的公司治理,这是我国经济改革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问题之一,但是目
本文利用微处理器来控制水泵转速,根据转速与水流压力关系特点,结合单片机技术设计了一种较为完善的智能控制的生产/生活供水系统,讨论了基于模糊控制技术的变频恒压供水方法,给出